《大法師:信徒》:是時代而非詛咒,讓這部電影無法脫逃「又」一次失敗的《大法師》續集宿命

直到今年稍早為止,《大法師》(The Exorcist)總共擁有兩部續集與兩部前傳電影,結果最後除了影集版本的續作外,沒有任何一部的評價可以用「出色」二字形容,甚至只要是「及格」就好,便足以在其中脫穎而出。

至於前陣子上映的《大法師:信徒》(The Exorcist: Believer),也毫不例外地加入了這個行列之中,就此成為本系列又一部令人失望之至的續集。

說真的,如果光從前半段來看,《大法師:信徒》的表現其實還行,縱使節奏較慢,但也能讓人感受到劇情主題就跟《大法師》一樣,同樣與信仰危機有關,要是不拿去跟第一集比較,光是單純作為一部驅魔片來看,並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然而,就在電影演到一半,由艾倫.鮑絲汀(Ellen Burstyn)所飾演的首集角色登場後,整部電影便開始完全亂了套。

基本上,由於鮑絲汀過去曾婉拒所有的相關續集邀約,一直到《大法師:信徒》時,才表示由於這回的片酬確實很高,所以才總算接演。因此,她在《大法師:信徒》裡的戲份,也完全可以看得出本片原本的打算為何。

簡單地說,就劇情來看,鮑絲汀的角色根本可有可無,就算直接刪光,也不會對劇情帶來太大影響。所以這樣的設計,應該是原本便不敢預期鮑絲汀會真的接演,所以才刻意如此安排,以便到時能迅速調整。

然而,要是鮑絲汀沒接演的話,或許《大法師:信徒》的成果還會比現在好上一些,至少邏輯上的問題可能會少一點,同時也讓節奏比較俐落,不至於像現在的版本那樣,讓人覺得鮑絲汀的段落除了單純販賣情懷,為了票房考量而生以外,根本沒有任何的加分效果。

此外,在與鮑絲汀有關的主要段落結束後,接下來的情節也十分微妙,故事像是想刻意顛覆過往的驅魔片公式,將不同信仰與民俗元素給融入其中,但卻又無法真正帶來效果,反而使一切變得像是80年代的某些香港恐怖喜劇一樣,只是莫名其妙地塞進了一堆角色來讓大家攜手驅魔。

說真的,要這樣做當然不打緊,不過問題在於,這些安排不管是在主題或娛樂性上,都未能達成任何加分效果(那些香港恐怖喜劇至少還讓人笑得出聲),就連社會諷刺的隱喻方面,也無法提供足夠銳利的切入角度,變成只像是在單純抱怨似的,最後則使《大法師:信徒》的後半段真的就像是一場災難,讓人只能期盼電影能快快演完。

其實,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我會覺得以今時今日的情況來看,《大法師》真的就是一部拍續集如同在拿石頭砸自己腳的電影,想要複製第一集在當時引發的盛況及討論程度,根本是件難若登天的事。

原因很簡單。《大法師》所獲得的成功,與作品所屬的年代早已經是難以分割的事。到了現在,我們早在太多太多的電影裡,看過各式各樣的信仰危機,以及從那之後簡直就是一去不回頭的各種恐怖與嚇人橋段。

而除了這些部分以外,更重要的是,想要複製《大法師》那種勇於褻瀆與冒犯觀眾的作法,雖然還是可以辦到,但真正困難的是,在如今這個網路時代,你要在勇於冒犯觀眾的同時,卻還要讓大家的感受是恐懼大於憤怒,則完全是一件需要天才般的創意,才有辦法稍微企及的事。

如果你問我後來還有什麼片曾達成類似的效果,那麼在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恐怕也只有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執導的《大快人心》(Funny Games)這類作品,至於《大法師》這種驅魔片,則在元素受限的情況下,自然也更難在延續先前風格的同時,帶來與當年相同程度的恐怖效果了。

總而言之,從《大法師:信徒》的劇情來看,這部電影其實比第一集還要更強調「惡魔的存在,本身便是神的旨意」這類觀點,讓人覺得這些恐怖事件,其實都是出自一種對於信仰的考驗。但在此同時,這部電影刻意加入的其它宗教及民俗元素,則使一切又這麼於內在方面顯得自相矛盾,讓人實在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角度來看待這部電影。

只能說,《大法師:信徒》是一部令人失望不已的作品。但它的失敗,甚至也並沒有那麼轟轟烈烈。可以想見的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當我們再回想起這部電影時,恐怕也僅會覺得這只是「又」一部《大法師》續集的失敗之作。就連它失敗的地方與程度,說不定,也難以讓人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