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不喜歡海報設計,然後也覺得預告看起來有點尷尬(尤其是最後念出片名開始的那些旁白人聲),所以雖然很喜歡楊雅喆先前執導的《血觀音》與《天橋上的魔術師》,卻也始終對他執導的新片《破浪男女》不抱什麼期望,等到實際看了以後,則發現整體縱使比預告好上許多,但看完的感覺,竟也還是比我預期中要來得更加無感。
我覺得就台詞而言,《破浪男女》總給我一種為了要表現出他們有做田調,於是盡量塞進去一大堆行話,想要表現得很自然,卻也始終有些刻意的感覺。
就連劇情方面也一樣如此。雖然本片好像想表現出思想很開放什麼的,但在兩個女主角方面,還是採用比較偏向暗示的設計,強調著她們的特殊境遇,最後則讓片中那些非固定關係的性愛橋段,變成像是在自我懲罰、逃離往事、證明自身、陷入迷惘這類的種種作為。
至於少數似乎沒這種情況的角色,則是戲份都很少,而且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也都是比較白目、自我中心,或是很不成熟的那類狀況,因此也讓我覺得《破浪男女》的開放僅僅限於表面,在道德觀點的本質上,還是比較偏向傳統的保守思維,最終則像是在透過角色的遭遇,明示與暗示那些行為全是一種他們在努力壓抑傷痛與迷惘的表現,而不是真正地樂在其中。
至於一些視覺上的隱喻,例如用自然景觀作為性器暗示的手法,有時也讓我覺得稍顯直白,但考慮到似乎也有不少觀眾並未從劉主平那個角色的夢境、回憶,甚至是上司對她那些意有所指的譏諷,以及結局時幾乎是直接講明的暗示,進一步聯想到她的過往狀況(其實梁湘華的部份也類似於此),所以或許這樣的情況,也只是源自我個人的問題與喜好,而不是電影真有什麼問題就是了。
自溺、自卑、自憐、自戀。在《破浪男女》中的主要角色,幾乎都有這些問題,其中有的算是清楚交代了背後緣由,讓人可以理解,但有的則還是無法太說服我,因此總讓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時感到有些煩躁,最後也在搞不清楚究竟是破浪男女還是破男浪女的情況下,覺得一切更接近一種載沉載浮的茫然──
無論銀幕內的角色,或是銀幕外的我,均是如此。
ps. 其實要說到《破浪男女》最超出我預期的部份,應該算是戲份不多的項婕如。她在本片與《愛的噩夢》中的演出,都比先前在《查無此心》裡的狀況要來得好上太多太多,其中的進步幅度可說十分明顯,也確實讓人對於她日後的表現,開始真正地期待起來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