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探冰室.劇》:關於改編的難度,以及意識讀者這回事


「偵探冰室」系列是由香港推理作家共同撰寫的推理短篇集,每一本都會選擇一個字作為當期主題。這回的主題是「劇」,因此在《偵探冰室.劇》裡的短篇,則都是由知名劇作改編為推理小說的作品,作者則包括陳浩基、文善、譚劍、夜透紫、冒業、柏菲思、望日與黑貓C等8人。

這樣的主題,讓《偵探冰室.劇》的創作難度明顯比過往幾本還高。因為除了要找到有趣的角度來改編那些劇作以外,還得將推理元素融入其中,再加上短篇篇幅有限,要如何裁切與改寫原作題材,讓小說本身能維持足夠的完整性,也肯定是件需要仔細考量的事。

正因如此,在《偵探冰室.劇》裡的作品,偶爾會有一些到了收尾時,節奏突然變得較為倉促的情形。但考慮到這個主題在改編上的種種難度,所以似乎也是種非戰之罪。而且就算如此,對於本書裡的大多數作品來說,大概也就是有些可惜,不至於到形成太大問題的地步。

由於《偵探冰室.劇》共收錄8則短篇,所以在這邊則不每篇都聊,主要來談一下我個人比較偏好,或是覺得特別有趣的地方就好。

如果按照本書刊載的順序來說,首先想聊的是陳浩基的〈塵事生非〉。

〈塵事生非〉是一篇輕鬆好看的小說,既與莎士比亞的原作《無事生非》情節貼得夠緊,同時也反映出屬於香港的懷舊之情。就算推理元素並非那種嚴重刑案,但也透過更普遍的情感回憶,就這麼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哪怕結局的一些部分其實不難看穿,卻也完全不妨礙於這則短篇的輕鬆可愛。

其中最有趣的是,〈塵事生非〉明顯反映出陳浩基在本書裡頭,算是最意識到讀者存在的作者。因為像是《偵探冰室.劇》這樣的改編主題,除了需要顧及讓不了解原著的讀者也能毫無窒礙地進入故事以外,對於熟悉原著的讀者來說,能在其中看到一些有趣的呼應及改寫,也同樣能為閱讀作品帶來更多樂趣。

而就這點來說,〈塵事生非〉是唯一一篇在開頭便特地介紹原作情節的作品,因此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不了解原作內容的讀者,也能輕易在這篇小說裡獲得兩者對照的樂趣,因此可以算是最為貼心,也讓小說魅力可以最完整傳達到每個讀者心裡的作品。

相對於此,望日的〈宦官〉與冒業的〈浮士德殺人事件〉,則是從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去意識讀者,讓這兩則短篇更針對原本就對他們的作品足夠熟悉的人。

〈宦官〉這邊,是把某個與望日過去作品有關的連結放到故事當中,甚至由於置入的位置,使其比一般的彩蛋內容具有更重的份量,導致只有熟悉他作品的人,才能從那樣的安排裡獲得驚喜。

至於〈浮士德殺人事件〉這邊則是融入後設作法,讓冒業將自己寫進小說當中,因此雖然故事透過舞台劇的設計,直接帶出經過改寫的原作內容,但其中一些提及冒業過往作品的段落,則變成需要原本就對冒業足夠熟悉,才能完整感受到後設樂趣的特殊設計,甚至是他所想增添的翻轉效果。

因此,這兩則短篇與〈塵事生非〉,甚至是《偵探冰室.劇》的其它作品相比,也都在原本就有的原作門檻上,另行增設了一道新的門檻,最後則與〈塵事生非〉試圖讓所有讀者都能獲得相同樂趣的作法,變成背道而馳的兩種方向,因此不管創作初衷為何,也都顯得更針對他們原本的書迷。

而文善的〈威尼斯衰人〉,則是直接利用校園話劇的背景,將原作《威尼斯商人》的介紹給置入到情節當中,再加上一些反映了現代社會的元素,最後同樣帶來令人驚喜的效果,在故事與原作的對比之間,則又提供了另一種不同的路徑。

至於夜透紫的〈再世紅梅之庵堂夜話〉,則是我個人覺得在呈現手法上最為有趣的一篇。雖然就故事來說,直接切入粵劇內容的方式,會讓對原作沒有任何認識的讀者比較難進入狀況,可是就寫作方式與結構來說,卻是最能勾起我好奇心的一篇作品,在原作文化背景的傳達上,也是最為直接,甚至讓人可以感受得出作者對原作的敬意及喜愛之情的小說。

最後則是黑貓C的〈學舍〉。這則改編自老舍《茶館》的短篇,在結構上致敬了原作,但同時又以倒敘方式帶來不同效果,最後則使這樣的手法無論是在推理元素,或是內在主題所要諷刺的事物,都與故事融合得十分出色,除了收尾部分或許是由於字數限制,多少顯得比較倉促及直白外,其它地方則都相當精采,具有一種如同手術刀般的銳利。

以上就是我個人覺得《偵探冰室.劇》比較有趣的地方。雖然要是不了解這些短篇所參考的原著劇作,勢必很難完整感受到這些作品的樂趣,但如果光就故事本身而言,裡頭的八則短篇卻也都足夠完整,絲毫不會有看不懂的情況發生,因此有興趣的人也不用擔心,讀下去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