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各式各樣的影劇報導或評論中,我們可能都曾看過一些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趣說法。
例如,雖然在Netflix崛起後,我們已更習慣一口氣看完一整季影集,而且中間還沒有任何廣告的這種追劇體驗,但就研究指出,將受試者分成兩半,一半看的是中間有插入廣告的版本,一半看的是沒廣告版本,結果看完後的調查顯示,有廣告的那一半,對於影集的評價,明顯比沒廣告的版本要來得更好,指出了其實廣告的存在,可以讓影集變得更好看的奇妙狀況。
又或者,每當有一部賣座的動物家庭片出現時,便會掀起一股相關品種的飼養潮。像《101忠狗》(One Hundred and One Dalmatians)、《我家也有貝多芬》(Beethoven)、《靈犬萊西》(Lassie Come-Home)等作品,均曾引發這種現象,甚至還在後來帶來了令人氣憤不已的大量棄養潮。
我們確實看過這些說法,但卻未必清楚這些研究的相關細節,甚至不曉得支持這些說法的數據為何,以及在這些研究中,是否還有哪些其實一樣值得我們重視的資訊,指出我們所看的影劇作品究竟怎樣影響著人們。
而華特.希基(Walter Hickey)的《人如其視》(You Are What You Watch: How Movies and TV Affect Everything)一書,便以這樣的角度作為切入點,所以對喜歡看片或追劇的人來說,也因此成為了一本有趣無比的著作。
這本書究竟講了哪些事呢?包括:人類呼出的氣體成分,乃至於血液濃度,都會隨著我們正在看的東西而改變;人的視覺注意力其實運用的是「減法」,當我們看向銀幕上的某一個位置時,不是在強化眼睛望著的焦點,而是在抑制其餘一切的清晰程度;負面人物確實會影響觀眾對那角色的人種、膚色與社會地位的觀感;投資好萊塢電影過去如何成為富有階級的避稅手段,以及電影如何在政治與文化宣傳方面,扮演著重要無比的地位等等,都在書中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解說。
以上的這些東西,在《人如其視》裡,不再只是告訴你一個模糊說法,而是實際將相關的研究方式與數據提供給你,告訴你來龍去脈為何。像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動物電影上映後,究竟使那些品種的飼養率上升了多少,以及《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與《勇敢傳說》(Brave)上映後,跑去學習箭術的人數增加了多少等等.全都有著清晰的數據與圖表。甚至就連《排球少年!!》(ハイキュー!!)如何憑一己之力拯救了日本的青少年排球市場,《人如其視》也一樣沒有漏掉。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研究結果,甚至與大多數人的看法正好相反。例如,大家都認為有暴力元素的電影,會造成模仿效應且增加犯罪率,但其實調查出來的結果卻正好相反。只是,背後的原因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而改編自主題樂園設施、玩具與遊戲的電影,在賣座失利後常被大肆嘲笑,但事實上,為這些作品出資拍攝的版權方,最在乎的未必是票房數字,而是電影上映後,能為被改編的本體,提供多少程度的助益。
因此,像是《變形金剛5:最終騎士》(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這種評價與票房看似雙雙慘敗的作品,其實一點也不失敗,因為相關的玩具銷售額,若是加上同樣於那年推出的《彩虹小馬大電影》(My Little Pony: The Movie),其實一同讓孩之寶的玩具銷量到達了另一個全新高峰,使這兩部電影的相關系列玩具,創下了高達27億美金的銷售額。
對於喜歡看電影評論的人來說,《人如其視》甚至還提及了網路興起之後,對於影評文化及生態帶來的影響,還有爛番茄、IMDB與Metacritic這類網站收集影評與用戶評分的計算標準,乃至於它們計算方式上的問題,以及引發的批評等等。
就這樣嗎?不只。除了影劇作品外,我們也玩遊戲、看摔角,或是讀各式各樣的同人作品。而這些同樣映射在我們眼簾裡的事物,也一樣在《人如其視》裡被提及。無論是小智在整個「寶可夢系列」(ポケットモンスター)的詳細勝率分析,或是同人作品的數量與影響力,乃至於職業摔角的發展歷史與劇本安排等等,都在裡頭佔有或多或少的篇幅。
華特.希基不只引用各種研究成果,就連自己也實地作了不少研究,成功翻轉我們對於所謂「研究」的嚴肅印象,以好玩有趣,甚至充滿娛樂性的方式,讓讀者從中受益良多,同時讀得開心不已。
我們是怎樣的人,確實決定了我們會選擇看些什麼東西。但我們看些什麼,同樣也會回過頭來,影響我們成為怎樣的人。
而這,正是《人如其視》將透過有條有理的各個面相,好好告訴你的事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