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部改編電影來說,《直到黎明》(Until Dawn)實在是一部挺微妙的作品,除了片名與彼得.史托馬(Peter Stormare)飾演的角色外,情節與原作遊戲並沒有太大關連,頂多從片中某個監視螢幕的彩蛋畫面來看,可以算是自另一個角度解釋遊戲情節的發生緣由,但除此之外,兩者便沒有太多關係,使得電影版與其說是改編自遊戲,反倒更像是同一世界觀的兩則不同故事。
其中最有趣的部份,是在創作概念的核心上,《直到黎明》的電影與遊戲就像是位於兩個不同的端點,各自從自身所屬的領域,嘗試朝彼此的所在地探索而去似的。
《直到黎明》的遊戲版本,試圖帶給玩家一種可遊玩式的觀影感受,除了一些控制角色的探索遊玩方式外,也包括許多會左右劇情發展的選項,像是角色存活與否,乃至於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都有可能由於你的選擇,產生相當程度的改變,甚至是影響到後來的某些選項會不會出現。
特別的是,《直到黎明》還有一個「下好離手」的設計,在你做出選擇後,便會自動存檔,使你無法回到先前的時刻重做選擇。因此就算遊戲中的角色最後全滅,也一樣可以進入其中一種結局,總之就是過程會隨著每個玩家的狀況而產生一定變化,並且迎來存活人數與角色均可能有所不同的各種結局,總之就是無論如何,都會保證你在這場遊戲過程裡,看到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
最有趣的地方在於,《直到黎明》遊戲版在進入不同章節時,甚至還會有像是每一集影集開始前的「前情提要」,雖然主要是為了提醒玩家在前面作出的某些關鍵抉擇,但也同時強化了那種彷彿在觀賞影劇作品似的有趣感受,再加上遊戲情節對於恐怖迷來說,還能清楚看到《奪魂鋸》(Saw)、《驚魂記》(Psycho)、《深入絕地》(The Descent)、《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是誰搞的鬼》(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這些電影的類似元素,因此亦使恐怖片的愛好者,得以於這款遊戲裡得到十分充分的樂趣。
至於電影方面,則是從另一個不同的位置,試圖加入電玩遊戲具有的特質,藉由類似時間迴圈的概念,使片中角色可以在死亡後重回事件起點,以不同的方式再度闖關尋找生路,並引發各式各樣的劇情分歧點,重現我們在玩遊戲時的狀態。
也正因《直到黎明》想透過這種方式,在角色每次輪迴的遭遇裡,融入各式各樣的恐怖子類別元素,是以就這方面來說,也讓《直到黎明》因此與《詭屋》(The Cabin in the Woods)有些相似,不像原著遊戲是把不同元素置入到故事主線的細節當中,而是讓那些元素的「不同」本身,直接化為電影的核心所在,因此比起遊戲版本而言,恐怕還更像是《山中小屋》(Betrayal at House on the Hill)這款桌遊的改編電影。
不過,雖然《直到黎明》電影版的作法,可以透過置入不同的恐怖元素,為恐怖片影迷帶來不少樂趣,但可惜的是,劇情在解釋為何主角等人會陷入時間迴圈的部份,卻也隨便到令人咋舌的地步,使本片因此顯得十分虎頭蛇尾。
說真的,恐怖片原本就很適合在劇情上有所留白,藉由維持一定程度的神祕感,好讓恐怖陰森的感覺持續在觀眾心中縈繞不去。但《直到黎明》的作法,則是不僅試圖解釋,而且還解釋得十分含糊,像是編導根本沒有想過答案,只想隨便兩句話就混過去似的,因此還不如乾脆跳過不提,恐怕都比這種硬要說明,卻又只是明顯應付了事的作法要來得好上許多。
除了以上提及的部份,演出卡司也是《直到黎明》遊戲與電影的差異裡,另一個比較有趣的地方。
從近年的遊戲發展來看,我們已逐漸習慣部分遊戲會找演員實際演出,並捕捉他們的表情及動作的製作方式。通常而言,當一款遊戲被改編為影劇作品時,製作團隊會找來的演出卡司,也往往會比遊戲裡選用的演員,還要更具大眾知名度一些。
然而,《直到黎明》遊戲與電影在這部份則是正好相反,電影除了找來在遊戲中也有出現的彼得.史托馬扮演同一角色外,其他演員則都是作品還不算多的年輕新世代。
相對於此,《直到黎明》遊戲的演出陣容則明顯更為人所知,不僅包括在影集《神盾局特工》(Agents of S.H.I.E.L.D.)裡扮演主角之一的布雷特.達爾頓(Brett Dalton),還有在影集《超異能英雄》(Heroes)裡,讓全世界的人都想拯救她的啦啦隊長海蒂.潘妮迪亞(Hayden Panettiere)均有參與演出外,就連當時還沒成為奧斯卡影帝,但卻已經推出影集代表作《駭客軍團》(Mr. Robot)的雷米.馬利克(Rami Malek),亦在裡頭擁有相當吃重的戲份。
不過無論如何,雖然我個人還是更喜歡《直到黎明》的遊戲版本,但電影版也確實可以讓恐怖片迷看得頗為開心,主要還是因為電影長度的限制,以及那個讓人失望的結局,導致整體並沒有原著遊戲那麼有趣,最後則變成娛樂性雖說不錯,但那股濃烈的「可惜」感,卻也因此更顯得揮之不去……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