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推理的翻轉樂趣,也有針對某些宗教而來的銳利諷刺──讀夕木春央的《十誡》

夕木春央的《十誡》(十戒)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推理小說,在看似典型本格推理的架構中,巧妙置入有趣的特殊情境,最後則使這本小說既兼顧推理樂趣及意想不到的翻轉,就連內在主題方面,也擁有相當銳利的諷刺感,整體比夕木春央頗受好評的前作《方舟》還要來得出色許多。

基本上,《方舟》在角色設計上,是一部頗具電影《奪魂鋸》(Saw)色彩的作品,在看似「電車難題」的主要架構中,帶來有趣的翻轉魅力。至於《十誡》則是故事與《方舟》各自獨立的同時,也依舊延續了一點類似特質,在設計層面上,則是讓人想到電影《分裂》(Split)中,某個十分有趣的安排。

就故事來看,《十誡》在典型的孤島殺人事件背景裡,加入凶手留下紙條,要求大家遵守「三天內不得離島」、「不得報警」、「不得尋找凶手」等戒律,只要有人違背,凶手便會引爆炸彈,讓島上眾人與凶手一同殉葬的情節,為這個看似典型的推理故事,帶來更強的危機感,同時也透過凶手為何要這麼做等疑點,強化了全書的懸疑效果。

而就算你沒讀過《方舟》與《十誡》,理應也能從這兩個書名中,察覺夕木春央乃是刻意以《聖經》元素作為主題。不過,畢竟是本格推理,所以她的作法自然也與丹.布朗(Dan Brown)之流的路線不同,縱使以此為名,也並未讓故事與這些元素產生直接聯繫,而是透過更加隱晦的方式,展現出她對宗教的觀點,甚至是獨特的諷刺所在。

在《方舟》這邊,情況如同前述所言,故事以彷彿「電車難題」的道德困境,呈現與「犧牲」有關的黑暗人性。而在《十誡》裡,與宗教有關的隱喻則更是無所不在,帶來更多層面的解讀空間。

舉例來說,像是凶手設下的戒律便十分有趣。島上眾人之所以選擇遵從,是為了要保住性命,因此也讓書中等同於「神」的凶手,基本上是透過恐懼來控制一切。而在此同時,凶手亦透過「不得尋找凶手」這條戒律,彷彿再現了《聖經》裡的「不可試探主──你的神」一句,因此則讓書中各個角色的行為,也像是反映出了不同人對於信仰所抱持的態度及想法。

有趣的是,由於凶手的指示有時較為模糊,所以書中角色也未必確定哪些事能做或不能做,又或者該如何拿捏好其中分寸,好好完成凶手下達的指令。因此,他們甚至還得透過彷彿占卜般的古老儀式,來試圖獲得更明確的「神諭」,以便自己不會在不小心的情況下違背戒律,導致災禍降臨。

而書中的這些描繪,在考慮到身為覆面作家的夕木春央,其實是在信仰特殊宗教的家庭中長大,因此不僅沒念過高中與大學,就連一般社會經歷也頗為缺乏之故,因而也似乎反映出了夕木春央個人對於宗教,乃至於信徒內心的看法。

所以,如果扣著這點加以解讀,則會使《十誡》或《方舟》的結局,均在帶來令人驚訝的翻轉之餘,同時亦成為針對這項主題的銳利諷刺,甚至就連傳統的本格推理中,不少角色往往只是嫌疑犯或被害人候補,明顯缺乏深入描繪的類型常態,也在這樣的主題之下,似乎變得合理起來,就像是成為了另外一層主題隱喻,指出了所謂的「神」其實未必在乎信徒,甚至還不曾關注一般。

當然,如果你對這些隱藏在故事下的主題沒有太大興趣,只想好好享受有趣的推理鬥智,那麼《十誡》也還是能滿足你的需求,不僅在推理方面具有不只一層的真相逆轉,就連在推理文類中,也有某個情節明顯致敬了《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帶來一種如同彩蛋般的樂趣。

總而言之,如果光以《方舟》與《十誡》來比較,我個人確實喜歡《十誡》許多,不僅具有更強的戲劇效果,就連翻轉也更加有趣,並且確實擁有可以讀上兩次,而且第二次還會改變小說類型的獨特樂趣。

最巧妙的是,在這樣的主題之下,哪怕《方舟》與《十誡》各自獨立,《十誡》也還是神奇地回過頭去,同時讓《方舟》變得更加好看了些。因此,要是你還沒讀過這兩本小說,那麼最適合的方式,則是務必先讀《方舟》,然後再讀《十誡》,這樣才能完整感受到夕木春央對於小說主題的安排及連結性,乃至於其中那精巧有趣的變化所在。

就算是在本格推理這樣的類型裡,作者本身的經歷,依舊可以在其中閃閃發光,成為最值得玩味的部份。夕木春央的《方舟》與《十誡》,正是這樣的絕佳範例。

─────

《方舟》文案摘錄:

犧牲一人,就能讓其他人得救。
誰去死?你去死?我去死?
還是───「凶手」去死?

「方舟」是建造在地底深處的古怪建築,共地下三層。
除了用處不明的房間,還堆放著老舊的機械。
七名男女和帶著孩子的夫妻前來探索,隔日清晨竟發生地震,
出口被巨石堵住,底層開始進水,再過七日就會淹沒方舟。

眾人陷入恐慌,唯一逃亡方法,
是留下一人操作機械,移動巨石。
但大家面面相覷,因為那人將會受困地底,溺斃死亡。
──究竟該怎麼選出犧牲者?
陷入僵局時,一起殺人事件發生了。
所有倖存者的心中都出現了相同念頭:
那個留下來的人,一定要是殺人凶手⋯⋯

水持續淹,人繼續殺!七日內,是否找得出凶手獻祭?
凶手是殺人魔,也是救世主,但難道會乖乖就範?
當方舟的人類一個一個減少,地上的道德終於不再管用⋯⋯

─────

《十誡》文案摘錄:

殺人事件發生了,但我們不能找凶手。
只能看著大家死掉,這是我們揹負的戒律──

重考生里英與父親,帶著七位同行者登上無人島,準備開發成觀光聖地,卻發現早已有人來過。垃圾、廚餘四散,地下室甚至囤積大量炸藥!翌日清晨,一具屍體出現在斷崖邊,殺人犯留下警告紙條:

三天內不得離島、不得報警、不得尋找凶手。

違背就將引爆炸彈——與全島一同殉葬,包括凶手自己。

島上不見外人蹤影,地下室入口被鎖,留下紙條的人,就藏在八人中。眾人決定隱忍等待三日,沒想到殺人事件接連發生,更多「戒律」接踵而至。一旦引爆炸藥,凶手也會死,但沒有人敢違背十誡,逐步淪為凶手的幫凶;最後能夠反抗的──唯有偵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