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個很常看到的職場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個工作表現十分優異的年輕人,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調去不同部門,讓他總是才剛完全掌握狀況,正準備要大展身手時,又得重頭來過,最後則在心灰意冷的情況下,就這麼選擇離職。
但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是公司老闆相當欣賞他的才幹,並打算培育他作為未來的接班人選。因此,他之所以會被一直輪調,其實是老闆希望他能對公司的每個環節都足夠了解,屆時才能掌握整體狀況,並不是有意為難。
只是沒想到,這個培育計畫尚未完成,對方便已先行離職,實在可惜之至。
其實我個人一直認為,這是個挺莫名其妙的故事。就通常被講述的情境來看,這個故事的寓意,主要是告誡年輕人在面對一些職務指派,或是工作內容的調整時,需要虛心以對,將其視為證明自己的機會,所以只要付出努力,公司便一定會留意到你。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那麼欣賞那名年輕人,但又從來不對這些職務上的調動有過任何解釋,則顯然是管理上出了問題,至少從未把「溝通」這回事給好好放在心上。所以,最後會造成這種結果,其實也根本怪不得人,因此要拿這個故事作為「年輕人要有耐心」的隱喻來看,實在也太過一廂情願。
繞了這麼大一圈,其實只是想說,傑佛瑞.亞契(Jeffrey Archer)的小說《威廉華威克警探III:黑暗中的真相》(Turn a Blind Eye),在描寫主角的警界生涯時,便有點像是這則故事。只是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並不是只有主角威廉.華威克被這樣調來調去,而是他們整個單位全都如此。
從《威廉華威克警探 I:初生之犢》查藝術品竊案,到《威廉華威克警探 II:迷霧中的祕密》查毒梟,接著在《威廉華威克警探III:黑暗中的真相》中,則又變成要去查警察廳內部的腐敗問題,然後在每集變換主要案件的同時,還得與先前的對手繼續糾纏,而且那些反派們還會彼此聯手,因而也讓「威廉華威克警探」系列讀到後來,在正反陣營的對抗描寫上,甚至就有點像是角色眾多的超級英雄漫畫那樣。
不過,在《威廉華威克警探 II:迷霧中的祕密》時,主角存在感與戲份都較為薄弱的狀況,倒是在《威廉華威克警探III:黑暗中的真相》裡稍微拉回來了些。就連他在前作施不太上什麼力的法庭攻防戰,也在本作裡變得比較有用武之地一些。再加上他還被那些反派們開始進一步地針對,所以也讓他的主角地位,包括戲份多寡在內,都明顯地扳回了一城。
有趣的是,這樣三集看下來,會發現傑佛瑞.亞契確實花了不少功夫與篇幅來描寫法庭攻防戰。而這除了意外成為本系列至今最好看的部份以外,同時也算是另闢蹊徑,指出警方就算逮到壞人,也不代表正義便已獲得伸張的現實光景,而是得要連控訴方面也取得勝利,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成功。
更別說,有時就算壞人被判有罪,卻也可能只會被輕判了事,不久之後照樣可以重獲自由,繼續張牙舞爪。因此,像是這樣的安排,也成為了「威廉華威克警探」一面像是肥皂劇那樣誇張與沒完沒了,一面卻又讓你無法否認其中的真實性,因此還是叫人讀得興味盎然的主要原因。
我們有時總嫌肥皂劇的情節過度誇大,或是角色描繪不夠一致,一下變好一下變壞,立場隨著劇情需求而亂變一通。但回過頭看看新聞,看看某些政客或網紅的狀況,只能說,或許肥皂劇的情節,其實遠比我們認為的還要寫實。
原來,我們真正嚴苛以對的,始終是虛構,而未必是現實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