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與朋友聊到雨穴的《詭屋》(変な家)與《詭屋2:11張平面圖》(変な家2 ~11の間取り図~)這兩本小說時,意外發現身邊不少對推理小說頗有研究的朋友,大多對《詭屋2:11張平面圖》的評價要來得比前作高,與我對這兩部作品的評價正好相反,因此讓我這才察覺,或許是因為我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把這個系列認真視為推理小說來讀,才會導致這樣的分歧。
後來回想起來,我覺得那可能是因為我最初接觸到《詭屋》那支YouTube影片(內容與小說的第一個章節相同)時,雖然其中的推理性質十分明確,透過一張本格推理常見的房屋平面圖,提出層層翻轉的推理。但在此同時,也由於其內容僅停留在推理階段,沒有任何實際證明之故,因此使這則故事也像是某種都市傳說那樣,於最後留下了一種由未知帶來的驚悚餘韻。
而在小說後面的章節裡,《詭屋》則逐漸添加民俗學的相關要素,描繪出通常發生於鄉間村落或小鎮裡的恐怖習俗,如何悄悄蔓延到現代都會,並成為另一種「神祕」的過程,因此對於我這種恐怖迷來說,也不免直覺地把注意力全集中在這種將民俗學恐怖元素與都市傳說融合的作法上頭,因而也從相關情節裡,獲得了充分的閱讀樂趣。
但在《詭屋2:11張平面圖》中,雨穴所帶來的,則是與前作形成有趣對比的另一種嘗試。
基本上,相較於《詭屋》把恐怖與本格推理較為常見的民俗學元素,運用在以建築平面圖為核心的故事當中,雨穴到了《詭屋2:11張平面圖》時,則是改以社會派推理作為主要的融合元素,於書中置入不同層面的社會議題,並將表面看似無關的事件給逐一連起,緩緩揭露出事件全貌。
當然,如果從整體結構的完整性,乃至於環環相扣的情節設計來說,《詭屋2:11張平面圖》確實比《詭屋》來得精緻。但在此同時,《詭屋2:11張平面圖》也由於打從一開始便讓人知道這些事件勢必彼此有關,同時提供的連結線索還十分明顯之故,因而也讓本書少了一點《詭屋》那種超展開式的樂趣。
再加上,《詭屋2:11張平面圖》比起《詭屋》而言,或許是由於把融合元素改成以社會派推理為主之故,所以到了小說最後,也把一切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完全沒有留白空間,因此也在故事餘韻方面顯得意外清爽,不像前作那樣,還是留有一絲不安的陰霾,所以也讓前作對我而言的最大魅力,就這麼在本作裡被削弱許多。
當然,這樣的感覺也正如前面所說,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可能繫於讀者在閱讀《詭屋》時,是將這本小說視為推理或驚悚恐怖小說來讀導致而成。
而從我和朋友們的差異來看,大概就是如果將其純粹地視為推理,那麼《詭屋2:11張平面圖》確實比前作要來得設計周全。但要是你與我一樣,更重視裡頭的驚悚感及恐怖元素的運用,那麼將融合對象改為社會派推理的《詭屋2:11張平面圖》,則反倒會因為其完整度的提升,而讓那樣的樂趣有所受損。
所以,雖然我確實喜歡《詭屋》勝過《詭屋2:11張平面圖》,但也十分清楚,這恐怕與我用比較奇怪的角度來看待《詭屋》有關,而不是《詭屋2:11張平面圖》真的不如前作。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正是閱讀與討論的樂趣所在。就算是同一本小說,隨著每個人閱讀的角度不同,自然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而透過討論及分享自己的看法,並藉此了解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看角度,也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甚至更足以令你發現,有時其實是自己的切角,才是比較少數的那邊。
《詭屋》與《詭屋2:11張平面圖》,就這麼又一次地提醒了我這件事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