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除》:翻開書頁。你讀。你擦除。然後填寫。接著再擦除。反反覆覆。

於2023年上映,並拿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美式小說》(American Fiction),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描述一名作家由於受不了某本暢銷書以反應真實作為包裝,但裡頭全是對於非裔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卻又偏偏大受好評,同時還極為暢銷,使他憤而以筆名寫了一本諷刺這類作品的小說。

沒想到的是,這本只是想惡搞的作品,卻引發熱烈關注,不僅成為暢銷著作,就連好萊塢也以高價買下改編版權,導致他陷入難以公開自己作者身分的兩難,同時更為了這樣一本他心目中的爛書,竟然可以獲得如此優秀的評價,既感到難以忍受,卻又慶幸這本小說的收入,足以讓他度過家中變故……

從情節來看,你可能會覺得這則故事十分當代,具有強烈的諷刺意義,直指近年某些過度要求政治正確的虛偽風氣。但事實上,由帕西瓦.艾佛列特(Percival Everett)所撰寫的《美式小說》原著《擦除》(Erasure),其實早於2001年便已出版,因此除了進一步指出這樣的狀況其實由來已久,同時也展現出這本小說毫不過時的魅力,令人如今讀來,不僅完全感受不到這是20多年前的作品,甚至還覺得應景無比。

但請不要誤會。《擦除》與那種只是在找各種機會批評DEI,並根本搞錯DEI意思的無端謾罵截然不同,而是以更為靈巧的方式,將不同面相的諷刺,同時融入到這則故事裡,在既荒誕又真實的情節中,指出各式各樣的問題,甚至是根本無從解答的困惑,就像是透過主角的經歷,邀請我們一起思索似的。

由於《擦除》是一本第一人稱的作品,同時敘事者還是知名文學作家,所以書中除了主角敘述故事的情節以外,也不斷夾雜他的筆記內容。而這些從小說靈感到對話隨筆的部分,除了精巧帶出主角的個性與想法外,甚至更包含了他的一點自命不凡,乃至於某些他並未直接向讀者說出口,卻又可以讓人藉由那些筆記內容,窺見角色潛在思維的感受及想法。

有趣的是,雖然我們的確會在《擦除》裡,看到主角批判種族刻板印象,甚至是嘲諷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實則只是在滿足自己偽善虛榮心等內容,但在此同時,帕西瓦.艾佛列特卻也巧妙透過情節本身,在主角並未開口表達他內心想法的情況下,讓我們看到身為非裔美國人的他,其實同樣受限於自己較為優渥的成長環境,因此對於那類社會底層的生活本就十分陌生。

也因為如此,那些書中的諷刺,其實就連主角自己也算是被包入在內,並指出就算是白人,也有許多人一樣在社會底層掙扎,甚至就在與他關係密切,卻又在許久一段時間以來,始終未曾發現的某個角落。

於是,這也讓各種諷刺在《擦除》裡彼此交鋒,無論主線或細節,全都不時閃現相關內容,以層層疊疊的姿態,展現出彼此互斥、共鳴、連鎖、隨機的複雜光景,彷彿提醒著我們,這世上終究沒人可以擦除一切,就算再怎麼努力,或許也頂多像是張刮刮樂一樣,讓我們發現原來底下的東西,早在上層的銀漆覆蓋以前.便已事前印下標記,甚至影響到後來那層銀漆的厚薄與模樣。

《擦除》既讓我們從中看見帕西瓦.艾佛列特的銳利之眼,卻也佩服他其實無意說教,只是指出那些荒誕與無奈之處,讓這則故事成為了一種鏡面式的提問,詢問我們在鏡中看到最為醒目的部分為何,又對此抱持著怎樣的想法。

翻開《擦除》。你讀。你擦除。然後填寫。接著再擦除。反覆。反反覆覆。在你讀這本小說的過程與結束時。也在你的人生裡頭。

─────

以下為《擦除》書籍文案節錄:

席隆尼斯.「孟克」.艾利森的寫作生涯陷入谷底:他最新的手稿已被十七家出版社拒絕,這讓他格外受挫,畢竟他的前幾本小說可是「備受評論肯定」。他置身文壇邊緣,眼睜睜看著一本出自新人作家胡安妮塔.梅.詹金斯之手的小說:《我們住在貧民窟》迅速爆紅,滿是對非裔美國人群體的刻板印象,而她所謂的真實經驗,不過是「去哈林區拜訪親戚幾天而已」。

與此同時,孟克還得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家庭悲劇——年邁的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病情急轉直下;他也仍未從七年前父親自殺的陰影中走出。

在憤怒與絕望之下,孟克匆忙寫出一本小說,意在嘲諷胡安妮塔那本暢銷書,並乘著怒氣要經紀人廣推這份稿子。他原本並沒有打算讓這部名為《我有病》的作品出版,更不認為有人會當真,但它卻真的出版了,以六十萬美金售出版權,用的還是「史泰格.R.利伊」這個假名,書名改成了《幹》。

很快地,這本小說成為文壇新寵。

孟克將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並挺過這場荒謬的職涯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