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是媒介不同罷了──淺談漫畫與電玩改編小說

  想必大家都曾看過漫畫、打過電動、或是看過由漫畫、電玩改編而成的電影吧?那麼,你有看過漫畫或電玩改編的小說作品嗎?

  基本上,在老一輩的觀念中,似乎總覺得漫畫或電玩是種給小朋友娛樂用的玩意兒,爸媽老是會叼念孩子不該沉迷其中,進而影響學業。說真的,這類情況到現在的確有稍微減輕一些,但就某方面而言,社會上卻也有不少人始終抱持這種錯誤觀念,為動漫電玩迷安上什麼「宅男」之類、他們自以為是貶低他人的名詞。

  然而,這樣的作法其實相當可笑,大致上來說,不同的人均會沉迷於不同的東西之中,有些人沉迷於追求時尚、有人沉迷於展讀小說、也有些人則沉迷於觀賞電影,而既然這些全是沉迷,為什麼我們卻又總是以沉迷的對象來判定那根本就沒必要存在的上下高低?

  我想,這或許全是因為人的偏見之故吧。由於可能只接觸過一些較為嘩眾取寵的漫畫電玩作品,就自顧自地認定它們全是同個模樣,進而忽視那些更為了不起的作品(例如前陣子被改編為電影的《守護者》,其漫畫原著甚至被時代雜誌選為1923-2005期間的最佳英文百大小說,並得到最高等級的評價,其中在畫格內所隱藏的精采暗喻,已然到了連電影都無法完整呈現的地步)。換個角度一想,這不就等於只看過王晶的電影,就來指責《教父》也差不多,或是只買過路邊攤包包,便來批評LV品質也肯定一樣爛是同樣的道理嗎?

  更不用說,在我們認為的知名作家中,亦同樣有對於漫畫電玩抱持熱愛的人存在,甚至有的還特地為這些作品而去書寫小說了。

  在電玩部分,美國一直有著許多相關的小說作品,例如《魔獸爭霸》這款電玩遊戲,便曾出過多本小說,台灣也同樣有所譯介;而在日本方面,亦不乏知名作家因為個人喜愛之故,進而將遊戲改寫為小說的狀況。例如曾寫過《模仿犯》,並被譽為日本國民作家的宮部美幸,本身便相當喜愛電玩,甚至曾將電玩遊戲《ICO》改寫成同名小說作品。

  至於由漫畫改編而成的小說作品,在日本則更是常見,就連近年來的台灣,也同樣在漫畫出版社的推波助瀾下,一口氣譯介了許多作品。

  在漫畫小說中,有的以跟隨漫畫劇情為主,僅是單純將其改寫成小說形式(例如《火影忍者-白之童子、血風之鬼人》),有的則以漫畫本身設定作為背景,另行創作出漫畫中未有提及的故事(例如《驅魔少年-踏上旅途的聖職者》、《JOJO的奇妙冒險》、《現視研-拝入蘭人的野心》、《赤河戀影外傳-魔之時代的黎明》等作),而有的甚至介於以上兩者之間,在一面重講漫畫故事的同時,亦在部分片段中安排全新角色與情節(如《無限住人-刃獸異聞》)。

  當然啦,在知名作家部分,漫畫改編小說自然也沒有少到哪裡去,例如《死亡筆記本-洛杉磯B.B連續殺人事件》一書,即為曾以《斬首循環-藍色學者與戲言跟班》獲得梅菲斯特獎的作家西尾維新書寫而成;而《JOJO的奇妙冒險-THE BOOK》一書,亦由近年作品屢屢在台灣推出中譯版,並改編成不少電影的作家乙一花了數年時間寫就。更有甚者,甚至就連以《後巷說百物語》榮獲日本直木賞的作家京極夏彥,以及憑《嫌疑犯X的獻身》同樣榮獲直木賞在內等多項大獎的作家東野圭吾兩人,也同樣於日本長青漫畫《烏龍派出所》三十週年紀念小說中,各自寫出一篇短篇小說以示敬意。

  而這些,正是時常被人忽視的漫畫背後所擁有的力量,其中所能蘊含的文化意義,也不如部分人心中看得如此不堪,更使許多我們心中了不起的創作者為之瘋狂不已。畢竟,不管是怎樣的媒介,總會有全力以赴的創作者存在,其中的差別,或許只有表現手法的不同而已,關於媒介本身乃至於支持者們,理應不該受到任何歧視,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