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電影院觀賞這部《孤兒怨》前,我便曾在網路上得知,國外的影評均給予這部片相當不錯的評價,故事後段的某個轉折,更是令不少觀眾直呼意想不到;只是,正是由於這些評價,反而導致我在實際看片的前幾日,便已事前猜中了結局。可是有趣的地方也正在於此,雖說料中了結局,但影片本身卻也並未讓我感到失望,從這點來看,國外的好評也並非毫無道理。
這部心理驚悚片整體風格與近年的恐怖片相比,顯得較為古典一些,影片前段均以鋪陳懸疑的氣息為主,敘事節奏也較為緩慢,除了部分橋段仍會採用以音效嚇人的手法,其實整體的氣氛營造相當不錯,劇情亦有條有理地逐步推進,縱使節奏較慢,卻也足以讓觀眾好奇接下來的發展為何。
除此之外,飾演全片重心角色艾絲特的童星演員伊莎貝爾.傅爾曼的演出,更是令人感到驚艷之至,雖說她在片中的使壞方式,有些像是大灑狗血的八點檔連續劇,但奇妙的是,由於劇本讓如此使壞的角色由一般常見的成人轉為孩童,觀眾的既定印象也因此產生劇烈的衝突感,令人在觀看之餘更感緊張不安,使這名角色成為了近年來少數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怖驚悚片反派角色,也讓人十分期待伊莎貝爾.傅爾曼日後的演藝事業發展。
而至於《孤兒怨》本身,最為有趣的地方,也不只是在驚悚片的層面而已;除了劇中將艾絲特設定為自俄國來到美國的孤兒,呈現出911事件後美國人看待外國人的排擠心態反射外,當故事接近末段時,劇情更從心理驚悚片巧妙轉為猶如社會諷刺劇般的風格,直指某些社會問題,大膽呈現出一種道德曖昧的狀況,亦使這部片成為了某種變形版的《致命的吸引力》。而片中最後的真相大逆轉,也讓暗喻的社會道德問題表現不至於太過赤裸,雖說不免削弱了全片的諷刺力道,卻也在娛樂性方面造就出「意想不到」的一大賣點所在。
而這正是《孤兒怨》之所以值得一看之處。最令人看了感到憤恨交加的,絕對不是那名心狠手辣的孤兒角色,而是使家庭面臨崩潰、卻還自以為理性通達,無視自身慾望橫流的父親角色。也正是這種的確存在於眾多家庭間的現實問題,才是這部電影真正能與社會對照,令人之所以感到惶惶不安的最大緣故。
本文原刊戴於樂多新文創專欄,原文刊戴網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