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怪客》是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出版於1950年的處女作,小說有著一個有趣的開頭:兩名素昧平生的人在火車上相遇,其中一人提議,他們可以交換殺害自己欲除之而後快的對象,由於兩人在此之前互不相識,也沒有任何牽連,只要談妥殺害時間,好讓雙方營造明確的不在場證明,自然得以安然無恙。
由於這部犯罪小說被知名電影導演希區考克改編成同名電影,是以使這樣的情節成為了後人模仿的對象,開啟了一種犯罪手法的全新可能性。但有趣的是,縱使希區考克改編的電影十分成功,但他卻也同時將原著中其實更讓人好奇的部份加以淡化處理,雖說依舊值得一看,但如果只看過電影,而沒讀過原著小說的話,卻也不免令人錯失了《火車怪客》這則故事真正讓人大呼精采的部份。
簡單地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除了開創犯罪手法的新方向外,更在開創的同時,便已走得更遠,讓那些模仿者就算能加以改良,也無法完成比《火車怪客》更為精采而細膩的作品。
如果你對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有點了解,便會知道她同時也是《聰明的瑞普利先生》的作者(本書亦曾多次改編電影,最近的一次是由安東尼.明格拉所導演的《天才雷普利》)。她的犯罪小說,包含這本《火車怪客》在內,總是會讓讀者緊緊跟隨著犯罪者,讓人感受到那股自己成為不法之徒的奇妙樂趣。但除了這項她最常被人提起的優點外,《火車怪客》這則犯罪故事,卻也在角色的心態上有著更為有趣的暗涉,一舉使書中犯罪者的動機更為引人注目,也令全書主題因此更為多元豐富。
在火車上提出這則「交換殺人」提議的角色,於犯行成功後,一開始只是不斷逼迫另一名主角早日動手;然而,從故事中段開始,我們會發現他之所以纏著主角不放的目的已與先前有所不同。他開始逐步介入主角的生活中,彷彿想要藉由主角那看似正常平凡的生活,找尋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欠缺的家庭溫馨感受。
但是,這樣的動機卻又在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筆觸下顯得沒有那麼單純。當故事繼續發展下去,我們會發現那名角色幾乎已經無法克制接近主角的欲望,於是這樣看似以社會動機闡訴的情節,也因此呈現出若隱若現的同性情誼思維,令人驚訝地使《火車怪客》這則犯罪故事再度轉變姿態,成為了一則同性戀者愛上異性戀者的奇妙故事,並在50年代那樣的時代氛圍及書中的上流社會背景中,朝悲劇的方向一路走去。
而更為驚人的是,當我們發現這其實是一則愛情悲劇的同時,卻也早在不自覺中與犯罪者站在了同樣的角度,於是這種種元素便在此完美交錯融合,造就出《火車怪客》這樣一本經典的犯罪小說之作。
於是我想,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火車怪客》都絕對是本完全超越其書寫年代的精采傑作,就算你在六十年後的今日才開始捧讀本作,亦同樣能感受到其中複雜而多元化的精采蘊涵。
而這,正是展讀一本經典所能得到的最棒樂趣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