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你會從一些電影裡,彷彿感受得到導演當時的狀態為何,哪怕只是一點點,又或者根本無從證明,這樣的感覺也會深深地刻在你的心中,奠定你對那部電影的看法。
甚至也因為如此,你可能會變得很難去主觀論斷那部電影是好是壞──因為比起好壞而言,那好像更接近於一種創作者無意識間的自我揭露。無論那是焦慮,又或者對方眼下無比著迷的事,都可以被算入其中。
舉例來說,像是蓋.瑞奇(Guy Ritchie)編導,瑪丹娜主演的《浩劫妙冤家》(Swept Away),在票房與評價都遭遇簡直堪稱史詩級的慘敗以後,使蓋.瑞奇睽違三年才又推出的《玩命左輪》(Revolver),便可以清楚看到那種無比焦慮的跡象,使他在回歸過往大受好評的犯罪主題之餘,卻又想交出與過往不同的成績,導致整部電影到了後面,簡直有如大衛.林區(David Lynch)作品般難解,但在整體表現上,卻又偏偏不到那個等級,所以也只能又一次地迎來失利。
也就是說,要是光論作品,《玩命左輪》確實混亂不已,縱使可以讓人稍微感受得到其中的野心,但也實在太過雜亂無章,明顯超出了創作者所能掌握的狀態。
然而,要是我們並不單看作品,而是連同作者在創作時的可能狀態給一併思考進去,那麼則會使《玩命左輪》這類作品因此變得有趣起來,至少可以讓我們透過作品,試圖窺見創作者的心態,甚至是建構起作者與作品之間的潛在關聯,藉此塑造出你自己的解讀觀點。
這是有點長的前言,但在我眼中,由張家輝自編自導自演,並找來劉俊謙與陳法拉合演的《贖夢》,大概就有點像是這樣的電影,只是由於本片沒走到《玩命左輪》那麼極端,所以整體雖說不難理解,但也因此在邪典氣息,以及從作者角度來解讀的樂趣而言,自然亦比《玩命左輪》來得少上許多。
當然,比起蓋.瑞奇在《玩命左輪》遭到的又一次慘敗來說,《贖夢》在香港的票房表現,其實已經比張家輝上一部同樣自編自導自演的《低壓槽》出色不少,再加上《贖夢》的成本也比《低壓槽》低很多,因此情況也比《玩命左輪》要來得更好一些。
基本上,《贖夢》給人的感覺比較接近於搞錯重點,而且太過故弄玄虛,造成雷聲大雨點小,一種過度想展現獨特風格的渴望與沉迷。
在電影的前三分之二裡,與其說《贖夢》把重點放在好好地說故事上頭,更像是著迷於以各式各樣的拍攝手法及視覺花招,試圖呈現出駭人夢境的迷離效果,因此也讓許多與夢境有關的橋段,更像是張家輝作為導演的一個實驗場,不斷測試他想呈現的視覺效果,進而忽略了這些部分是否對劇情或角色刻劃真有幫助,最後也使全片的敘事節奏顯得緩慢而斷裂,甚至連視覺奇觀的娛樂效果,也因為缺乏足夠的故事輔助,進而無法帶來實際效用。
一直要到電影只剩下最後四分之一時,張家輝才願意把焦點好好放在角色身上,透過那種「真相大白」的形式,來清楚交代兩名主角深陷詭異夢境的緣由為何,最後則使得整部電影在敘事方面最樸實無華的部份,反倒也成為全片最能好好讓人投入到故事裡頭的地方。
只是,由於所謂的真相,其實也沒有什麼新意可言,頂多就是讓人可以感受得到明顯的社會諷刺意涵,因此則使得《贖夢》那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也更加強烈,前面有多著迷於賣弄或實驗視覺,後面就有多平淡與欠缺驚喜,最後導致劇情想呈現的社會諷刺或人性哀歌,也都欠缺了足夠的力道。
更微妙的是,雖然《贖夢》可以讓人看出上面兩種並未完整統合的創作意圖,但在此同時,劉德華客串的橋段,卻又變成了另一回事,像是純粹為了商業考量而硬加進去,不僅可以直接拿掉,就連相關設定也破壞了全片風格,更別說其中的一段,甚至還放在片尾隱藏片段這種位置,最後則使《贖夢》那所剩不多的故事餘韻,也在那一刻被完全擊碎,成為了只能以「意義不明」來形容的多餘段落。
當然,由於《贖夢》還是可以讓人感受到張家輝在拍攝這部電影時的一些動機與狀態,因此雖說這部片除了演員演技之外,其餘部分都算是乏善可陳(對,就連那些看似想呈現獨特詭異感的夢境段落,也都並未達到令人驚喜的效果),卻也還是會由於這種針對創作者狀態的可能性解讀,帶來另一番微妙樂趣。
只是情況也正如前面所說,因為《贖夢》並未像《玩命左輪》那麼極端,還是在真相大白的部份,幾乎毫無保留地把故事全數交代清楚,再加上劉德華客串橋段的那種商業考量感,所以最後就連這種比較特殊的解讀樂趣,也相對不如《玩命左輪》那種焦慮與自溺之作。
這當然是矛盾的。但創作有時似乎就是如此。就算是不夠好的層面,但要是能走到極端,便也還是會比那種左顧右盼、不上不下的情況,要來得更具一股特殊的絕決魅力。
而這,恐怕也正是《贖夢》在明顯不夠好之餘,另一個最讓人惋惜的缺憾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