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錢效應》:既夢幻又寫實,端看你想從怎樣的角度來審視本片

只要是有在關注美股消息,甚至是遊戲相關新聞的人,應該都記得發生於2021年的「GameStop軋空事件」。

簡單地說,這起事件主要是因為販售遊戲相關商品的GameStop連鎖店,由於COVID-19疫情、線上販售、數位版遊戲與遊戲訂閱串流服務崛起等不利因素,遭到一些對沖基金賣空股票,導致其股價一厥不振。

然而,對於美國許多遊戲玩家而言,GameStop代表了他們兒時的重要回憶。因此,在一名直播主掀竿起義的情況下,開始於網路上引發散戶網友搶購GameStop股票的熱潮,使GameStop股價因此瘋狂上漲,而原本做空的對沖基金則遭到軋空,產生鉅額損失,就此使這場華爾街大戰散戶的戰役,被稱為「史詩級軋空」,於當時掀起了極為熱烈的討論。

而《笨錢效應》(Dumb Money),正是改編自描述這場事件經過的報導文學《軋空風暴:GameStop散戶起義如何逆襲華爾街,掀起史詩級金融震盪》一書。

就背景來說,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與羅賓漢公司(Robinhood)崛起後,散戶也可以輕鬆透過手機或電腦購買各種金融商品,大幅降低了進場交易的資金門檻有關。

然而,在這起事件裡,原本應該站在散戶那方的羅賓漢,卻也像是背叛了他們的創始精神──提供給散戶更平等的競爭機會,達到打破社會階級的願景──反倒選擇與那些做空GameStop股票的基金公司聯手,一度讓那些散戶無法在他們的平台上繼續買入GameStop股票,因此引發了劇烈爭議。

總而言之,《笨錢效應》便是以這件事情作為基礎,透過群戲的方式,同時交代散戶與對沖基金兩邊的反應與作法,除了既帶來相當程度的戲劇效果,甚至也讓人看到散戶面對交易時的種種猶豫及掙扎,並非只是單純那種小蝦咪對抗大鯨魚的熱血而已。

確實,這起事件與《笨錢效應》本身,的確能為不少人帶來一吐怨氣的效果,不過,劇中一些或許沒有刻意強調,但也還是特別放在細節裡的情節,卻也足以作為投資方面的一種警惕,展現出投資或許可以成為一種反映你信仰及價值觀的方式,但要是只知道瘋狂盲信,終究會使一切變成白忙一場──甚至更準確點來說,如果真只是白忙一場,說不定還已經夠幸運的了。

也就是說,縱使《笨錢效應》在情感層面上,確實強調著那種與華爾街對抗的拼搏精神,但只要你仔細看到最後,便會從各個角色的資產數字知道,其中許多熱血奮戰的散戶角色,甚至包括主角在內,他們也終究還是賣出了自己手上的GameStop股票(雖然賣了多少無法確定),就此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至於只是一直盲目硬撐的人,最後也不免使自己的付出,終究還是變成了所謂的「笨錢」。

《笨錢效應》的有趣之處也就在這裡。它既以熱血作為情感上的訴求,同時也展現出一般散戶面對市場變動時的恐懼與焦慮,就這麼既夢幻又寫實,端看你想從怎樣的角度來審視本片,並如何理解其中的細節。

當然,《笨錢效應》也還是有缺點存在。例如在角色塑造方面,由於主要是以群戲為主,因此也比較難真正深入主角內心,所以到了最後,雖然你大概能了解主角是個怎樣的人,但那些相關描述,卻也始終停留在相對表面的階段,其實還是讓人難以完全理解這個人為何如此堅持的內心狀態。

不過,這當然也只是個小問題而已。綜觀整體來看,《笨錢效應》還是足夠有趣,或許沒有《大賣空》(The Big Short)那麼厲害,但在情緒渲染力上卻也更加有力,確實足以為不少觀眾提供一種宣洩苦悶、憤怒與不滿的效果。

而光是這樣,其實也就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