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創世者》:與其說是原創,更像是給影迷的一場元素辨別小考

《A.I.創世者》(The Creator)有著導演蓋瑞斯.愛德華(Gareth Edwards)一直以來的問題,也就是以一部商業大片來說,在節奏上實在不算流暢,總是看起來就要來個高潮,結果在烘托起十足的氣氛後,竟然卻只是簡單帶過,然後又回到慢慢堆疊氣氛的狀態,直到電影最後的高潮時,才甘心給你一場比較像樣的高潮戲。

就這點來說,《A.I.創世者》與《哥吉拉》(Godzilla)或《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這些他經手過的商業大片相比,已經算是他整體表現最為平衡的作品,雖然劇情方面有點塞得太滿,最後三分之一的情節也略顯混亂,感覺像是有不少刪減之處,但若是從主題與意圖來看,《A.I.創世者》都明顯是一部更為成熟的作品,若是能拍成影集,擁有更為充足的細節,則應該會比如今的成果還要優秀許多。

此外,《A.I.創世者》在故事元素的運用上,也有點像是給影迷的一場小考,看你能從中辨認出多少源自其它電影的元素。也就是說,其實你無需奢求這部電影能在如今這個A.I.崛起的年代,真對這項主題帶來什麼新意或更加深入的探討。基本上,片中有的東西,全是你過去便曾在其它電影裡看過的事物。

在科幻領域裡,像是《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銀翼殺手》(Blade Runner)、《阿基拉》(Akira)、《機器公敵》(I, Robot)或《艾莉塔:戰鬥天使》(Alita: Battle Angel》,都是你能在《A.I.創世者》裡頭看到的影子。

就連角色關係上,也有《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雨人》(Rain Man)或《勢如破竹》(Firestarter)這類電影的調性。至於人類與A.I.間的戰爭,則像是從《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那些越戰電影,甚至是《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這樣的作品裡轉譯而來。

不過,由於《A.I.創世者》算是引用得當,至少也有將這些元素與自身的世界觀好好整合,因此也並不讓人反感,甚至還會覺得倘若能把整個故事修剪得更為俐落,又或者是直接放手一搏,以多部曲形式來好好打造每個細節,那麼或許還真有可能成為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經典之作。

因此,雖然《A.I.創世者》的缺點明顯,故事邏輯也有些問題,但都不算致命,甚至還能在你尚未看完的當下,便可以想見將會有某些人特別喜愛這部電影,並將其視為新世代經典看待,是以還是一部挺值得科幻迷去看看的作品。

不過說真的,我個人認為,雖說《A.I.創世者》已經算是蓋瑞斯.愛德華整體表現最出色的一部電影(沒錯,就算我曾經進戲院看了三次的《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但說句實在話,我認為那部片的成功,主要還是來自精準掌握星戰迷的那份情懷,而不是電影本身真的有多麼出色),但在缺乏強大IP的護航下,蓋瑞斯.愛德華的缺點也在拿掉了過往那些粉絲濾鏡後,變得更容易被人察覺,最後也導致《A.I.創世者》的市場競爭力與在一般觀眾之間的評價,也確實比起過往來說,還要更有可能陷入一番苦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