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屍官傳奇》:並非什麼英雄的傳奇故事,而是一則則與我們有關的人生故事

從書名看起來,約翰.貝特森(John Bateson)的《驗屍官傳奇:讓屍體說話,四十年與殘酷凶手的智力對決》(The Education of a Coroner: Lessons in Investigating Death)很像是那種頗為聳動,驚悚性質也挺強的報導文學,會讓人聯想到某名驗屍官花了四十年時間,努力找尋屍體上的任何蛛絲馬跡,來解開某樁懸案或連續殺人案相關真相的緝凶故事。

但事實上,《驗屍官傳奇》描述的,是馬林郡(Marin County)驗屍官肯.霍姆斯(Ken Holmes)從事這項職業四十年來所經手過的許多案件,而且巧妙的地方在於,貝特森並未像某些同類作品那樣,竭盡全力地強調霍姆斯的豐功偉業,將其塑造為打擊邪惡的正義英雄,而是始終以一種持平的角度,簡單描繪他在這一行的職涯發展,同時把重點放在他所分享的一些案件、對於某些制度問題的建言,還有驗屍官這一行所需注意的種種事項。

也因為如此,在《驗屍官傳奇》裡,你除了會看到許多令人詫異的真實知識,還有那些你從沒想過,他們得在現場蒐證及驗屍時所需留意的種種事項之外,這本作品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在於你將會隨著閱讀過程,以最平實真切的角度,以一名驗屍官的觀點,看見各式各樣的死亡事件,然後就這麼在作者不刻意渲染的情況下,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不停在無奈、哀傷、憤怒、惆悵、驚駭、慰藉等等情緒中穿梭來回。

於是,你或許會和我一樣,在閱讀本書時,偶爾有些錯愕,覺得像是一些特別凶殘,乃至於與知名連環殺手有關的一連串案件,竟然會在《驗屍官傳奇》裡,早早便於前半本中登場,而不像是許多同類作品那樣,會將其放在壓軸階段作為高潮什麼的。

有趣的是,隨著你讀到《驗屍官傳奇》的後半本,便會發現這本書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作者似乎原本就沒打算要以聳動的方式吸引讀者,甚至就連在描繪那些原本就十分出名的轟動案件,又或者是知名人士之死的內容時,也盡量以平實冷靜的方式敘述,將事件與觀點展現在我們眼前,以不刻意挑動讀者情緒的方式,讓我們決定自己該如何看待這些案情的相關內容。

因此,你將會發現,《驗屍官傳奇》真正抓住你的部份,其實是那些相對之下,顯得平凡與常見許多的相關案例。

不管是因病離去、自己選擇走上絕路,又或者是沒預料到的意外事件,全在貝特森與霍姆斯的娓娓道來下,讓我們透過驗屍與調查過程,對於逝者的生前狀況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得知他們親朋好友的反應與情緒,使全書雖然拒絕販賣煽情,卻也還是帶來了充沛且紮實的情感,有時像是有一隻手重重壓在你胸口上方,令你難以喘息,但有時那隻手卻又會忽然放鬆力道,以輕拍與撫摸的方式,帶來另一番溫柔慰藉,讓你從中平復。

其中我覺得最為動人的,莫過於全書的第20章〈遺書與死亡通報〉。在這個章節裡,描繪了調查員通知死者親屬噩耗時的沈重壓力、通報時所需注意的用詞及說話技巧,還有許多人的遺書會提及的內容,以及那些被留下來的家屬們所會有的反應及情緒,甚至是他們日後的生活等。

那些內容,全都可以讓人感受到一股真實的重量,甚至聯想到我們可能有過的相關經歷,既讓人深感共鳴,同時也透過霍姆斯的看法與建言,得以感受到一絲慰藉,知道那些事確實難以避免,我們也只能想盡辦法好好承受,然後努力從中走出,用好好記得逝者的方式,讓那股愛在我們的心中繼續留存。

《驗屍官傳奇》並不只是單純的罪案實錄,而是一本與死亡息息相關的書,描繪著其中的平凡與不平凡,以及屬於公眾與私人的種種面相。

要我來說,那並非什麼英雄的傳奇故事,而是一則則與我們有關,我們曾經/正在/終將面對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