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卡》(Wonka)是一部十分稱職的佳節電影,其輕快、溫暖、歡樂的調性,再加上滿滿歌曲,以及比起原著作者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風格來說,更容易讓人聯想到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路線的角色設計,全都可以說是一部再適合聖誕檔期不過的闔家歡之作。
但微妙的是,不管你喜歡的是原著小說、1971年的改編電影《歡樂糖果屋》(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或是2005年提姆.波頓(Tim Burton)版的《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應該都會在看《旺卡》時發現,這個陽光正面的年輕旺卡,其實已不再是那個我們所熟悉的角色,而像是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所以,要是從羅德.達爾討厭《歡樂糖果屋》的情況來看,要是他還在世的話,恐怕也會對《旺卡》這部電影頗為不滿才是。
不過,就像《鬼店》(The Shining)一樣,原著作者如何看待改編作品,往往不是什麼太大問題。所以就算如此,十分討喜的《旺卡》,在如今正當紅的「甜茶」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以及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羅溫.艾金森(Rowan Atkinson)、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還有絕對是本片最搶戲的休.葛蘭(Hugh Grant)等出色演員加持下,自然也還是一部讓人很難討厭的電影。
有趣的是,在《旺卡》的籌備階段時,曾有消息指出《閃電俠》(The Flash)的主角伊薩.米勒(Ezra Miller),亦是旺卡一角的可能人選。而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我也確實覺得米勒是個比甜茶還要更適合這名角色的人選,可以在陽光、傻氣與神經質之間,帶來出一種更為巧妙的平衡,甚至還有機會讓這個旺卡與過往的版本更為接近,不至於會到現在相差那麼遠的地步。但世事就是如此,要是當時真選了米勒,那麼本片如今也可能會因為他個人的相關爭議而陷入行銷困境,所以倒也成了好事一樁。
只是,除了主角塑造以外,至少就表面上來看,《旺卡》也確實少了許多羅德.達爾的鮮明風格。
與其他知名童書作者相較,達爾的風格明顯獨特許多。他的作品往往對兒童角色頗為殘忍,像《巧克力冒險工廠》與《女巫們》(The Witches)便都是十分明顯的例子,讓那些做錯事的小朋友,往往會遭遇到比他們的過錯還要嚴重許多的懲罰,而且那些懲罰帶來的後果還是終身不可逆的那種,因此使他的作品在乍看歡樂之餘,卻也總是藏著一股令人揮之不去的毛骨悚然。
而在《歡樂糖果屋》中,這樣的特質還是有所保留,至於在提姆.波頓的《巧克力冒險工廠》裡,則更將這種微妙的詭異感發揮到淋漓盡致,為這則故事帶來滿滿的黑色幽默。
至於這回的《旺卡》,雖然主要是著墨於主角的崛起故事,原本便與原著及前兩部電影不同。但在整體風格方面,卻也正如前面所說,明亮輕快到像是把人帶到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當中,所以對於喜歡羅德.達爾特殊風格的人而言,就算還是喜歡《旺卡》一片,恐怕也還是會不免覺得其中的特色被削弱許多,就是少了一點原本該有的古怪魅力。
不過,一開始我確實是這麼想的沒錯,但在與推理評論家路那聊到這部片時,她提出可以將片中的巧克力視為成癮性藥物的隱喻之後,忽然之間,才使我後知後覺地發現,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旺卡》在許多地方的元素也都變得像是意有所指,足以讓沒那麼喜歡溫馨路線的觀眾,都能從中找到另一番奇妙的黑暗樂趣。
從嚴重上癮、服用後爽到飛天、黑白兩道勾結、所有魔力都彷彿是服藥以後的幻覺,以及各種隱密的運貨及販售管道,還有層層看守的秘密儲貨空間等故事元素,全都變成了再明顯與合理不過的滿滿隱喻。
甚至在角色方面也是如此。例如旺卡,便是一個從小跟著嬉皮媽媽遠離人群,在大自然中長大,還從小就被餵過某些藥物的特殊孩子。而休.葛蘭飾演的小矮人,則變成了像是南美洲的其它國家人種,在身為犯罪組織前成員的情況下,最終成為了旺卡帝國中不可或缺的二把手。
是的。《旺卡》確實是一部無比稱職的佳節電影,肯定能讓你全家老小都樂在其中。但在此同時,這也確實是一部喜好黑暗路線的你,大可將其當成《絕命毒師》與《絕命律師》精神姊妹作來看,然後就這麼悄悄樂在其中的電影。
《絕命旺卡》或《絕命巧克力師》,這,或許就是你會在心裡給這部電影的其它片名。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