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種希望──讀珍妮.唐涵的《十六歲的最後心願》

  如果死期將至,在那最後一段時間裡,你想做些什麼?

  這樣一個難以回答,在眾多選擇間使人難以抉擇、無法面面顧及的答案,正是這本《十六歲的最後心願》全書的主軸所在。

  由於在本書中,擁有如此不幸遭遇的女主角才年僅十六歲之故,是以在本書前大半本的故事裡,主角的目的總著落於各種她未曾嘗試過的事情,包括性、吸毒、犯罪等在大眾標準上較為偏向叛逆的行為。只是,在作者珍妮.唐涵的文字中,這些行為卻一點也不讓人感到不舒服,雖然整體仍是有些憤世嫉俗,但也絕非僅是流於全然高道德觀點的自暴自棄,讓人得以在閱讀之際,感受到主角那並未太過言明的想法,同時更因為整體均未有過度用力的情感展現,反而更具一番獨特的角色說服力,在看似淡然的營造中,使讀者打從心裡去關懷這些角色。

  就某些方面來說,《十六歲的最後心願》也讓我想起了由山姆.曼德斯執導,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美國心玫瑰情》。在這兩部作品中,同樣以單一家庭所發生的變化作為主軸,展現出某種社會階層的家庭縮影面貌。雖說兩者的主角在家庭中的位置並不相同(一為父親,一為女兒),卻也同樣在經過不同事件的激化下,呈現出中產階層所會遇到的問題,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亦更為貼近,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與情緒渲染力。

  而就結尾的部份來說,兩者也有其相似之處,《美國心玫瑰情》在最後關頭一舉炸開了極為強烈的頓悟及難以回頭的哀傷,而《十六歲的最後心願》,則在末尾數十頁間,近乎完美地呈現出主角那最後一段時光的過程。當生命越來越接近終點之際,主角對於不同面相的情感體會亦更為透徹,其內心也因此對讀者完全開啟,整體不但不會煽情,更把無法集中的意識描寫的令人動容,隨著讀到本書的最後一句,角色的飽滿度也隨之達到高峰,讓
你感受到哀傷、慰藉、嘆息等不同情感混合的複雜感受。

  但或許,我也必須承認,我之所以會喜歡這本小說,是因為自己十分清楚,當我終歸面臨死亡之際,一定也有著或多或少的悔恨與不甘心,然而,我卻也十分希望,當那個瞬間真實到來之際,我也只會像書中主角一樣,僅僅想著那些值得紀念之事,最後得以放開手來。

  我衷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