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火苗,而非燃燒殆盡──讀尼爾.蓋曼的《墓園裡的男孩》

  《墓園裡的男孩》是本單純而有趣的作品。

  基本上,這是本關於成長的奇幻小說,故事簡單明瞭,但有趣的是,尼爾.蓋曼卻在其中融入了極為大量的世界觀設定,使你一面關心故事主線,一面不禁渴望得知關於那世界更多的神祕,而這樣的感覺,也讓人在閱讀之際彷彿回到兒時,於迷人的故事中得到滿足,卻也總忍不住想對敘說故事的人發問並打斷一會兒,希望自己能聽見更多有趣的故事。

  除此之外,尼爾.蓋曼於本書中所採用的敘事節奏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本書共分為八個章節,其中大部份的章節,幾乎均為得以獨立看待的單元式短篇小說,並於其中悄悄累積起主線收尾時所會出現的人、事、物。而這樣的作法,在剛開始時,讓我想起了部分歐美影集的敘事方式(如《超自然檔案》),就算你偶爾中斷個幾集沒看,卻也照樣能輕易地在其中得到樂趣。

  只是,在看完全書後,我卻發現這樣如同影集般的敘事節奏,其實正如一些精采系列童書或卡通所具有的魅力一樣,在一個完整的故事告結之時,令人不禁期待起主角下一次所會遭遇到的冒險過程,而這樣的說故事手法,的確是某種堪稱老少通殺的王道式作風,與其要說節奏別具創意,倒不如說一切還是得歸功於作者本身的功力所在。

  其實說真的,由於本書的每個章節間,尼爾.蓋曼均刻意使故事的時間點相隔數年之故,也讓我不禁覺得,若是尼爾.蓋曼真有心要彌補起一切枝微末節的話,本書也大可成為一套至少有六集左右的大長篇奇幻小說,只是由於他並未這麼做,亦意外使本書像是一種成長縮影般的存在,巧妙在與其他類似著作相比更顯短小的篇幅中完成了相同的事,並顧及了童書本身的輕盈魅力。

  於是,在看完《墓園裡的男孩》後,使我不禁在想,或許一本童書的真正迷人之處,不在於它多麼擁有教化意義,也不在於它揭露了多少神祕背後的真相;一本成功的童書,或許正應該就像尼爾.蓋曼於本書中展示的一樣,將那些神祕留給讀者們盡情地期待與想像,與其燃燒殆盡,不如點燃渴求更多故事的火苗,而這樣意猶未盡的未能滿足,恰巧也就是使讀者如此滿足的最大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