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串逸刀流】《黑洞》The Black Hole (1979) / 觀影平台:Disney +

如果要說 Disney + 登台至今,讓我在上頭看到最驚艷的作品,那麼肯定當屬1979年的科幻驚悚片《黑洞》。

但要聊聊我對於《黑洞》的想法前,或許該先稍微介紹一下這部片的相關資訊才行。

雖然這部迪士尼的電影早在1974年時,便以「太空災難片」的角度作為規劃方向,但後來由於災難片市場降溫、相關人員離職、劇本始終無法讓人滿意等因素,因而不斷延宕,直到1977年的《星際大戰》(Star Wars)成為賣座鉅片後,這項計畫才被再度正眼看待,並打算將其打造為迪士尼版的「星際大戰」,因此成為了當時他們的電影中成本最高的一部。

有趣的是,就像數年前《惡棍英雄:死侍》(Deadpool)的成功,使不少超級英雄片都宣稱自己要以「R級」作為目標一樣,在籌備《黑洞》時,當時所有電影都是G級(也就是普遍級)的迪士尼,其實也希望能擴展市場族群,因此使製作團隊打從一開始便將《黑洞》朝著PG級(也就是保護級)的方向打造,最終也確實使本片成為了迪士尼有史以來的第一部PG級電影。

然而,迪士尼原本還想將《黑洞》一併發展為樂園設施的眾多心願,卻由於本片表現欠佳的票房,以及大多數影評與觀眾似乎都不怎麼買單的評價,就這麼全數落空,最後使得《黑洞》直至今日,也就這麼變成了一部知名度明顯較低的電影。

但說真的,不騙你,我覺得這片真是有趣到一個不行。剛開始,我覺得這電影的品質明顯欠佳,但卻在後面越看越覺得好玩,最後則在電影高潮時瞪大雙眼,難以置信竟然可以在迪士尼出品的電影裡,看到那麼令人寒毛直豎的橋段,於是忍不住在看完全片後,馬上又跳回那個段落重看了好幾次,總之就是完全超乎事前,甚至是已經看到一半時的預期,所以就算這電影確實有一堆明顯之至的缺點,最後也由於某些地方的大膽表現,就這麼完全征服了我。

正如上面所說,在《黑洞》剛開始時,的確讓我覺得這片肯定不怎麼樣。雖然有在《驚魂記》(Psycho)中飾演諾曼.貝茲(Norman Bates)的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擔任要角,但在一開始,這片無論是演員或台詞都讓人提不起勁,充滿了一種陳腐老套的感覺。就連片中的機器人角色,也有種古樸老玩具般的質感,在那個已經有了《星際大戰》的年代,顯得復古到有些匪夷所思,包含某些太空船的佈景在內,都只像是60年代成本低廉的科幻影集似的。

但就在開始不久,故事切入主題後,有趣的地方就來了。

雖然是迪士尼作品,但《黑洞》確實是一部科幻驚悚片,尤其在驚悚元素上,這部片絕非《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那種用骷髏頭造型想要稍微嚇嚇你的等級,而是在劇情裡確實具有一種陰森的壓迫感,既有一些反烏托邦式的陰沈,也有如同影集《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風格的故事轉折,因此在電影開始約莫五分鐘後的情節,則讓我忍不住開始懷疑,會不會1997年的《撕裂地平線》(Event Horizon),其實也有受到《黑洞》的相關影響。

總之,如果你曾看過《撕裂地平線》,就會發現《黑洞》的開頭確實與其十分相似:主角們在完成探索任務的返途中,意外在一個黑洞附近,發現了一艘停留不動的巨型太空船。在與資料比對後,他們得知那艘太空船竟然是在20年前宣告失蹤的天鵝座號,而且就掃描結果來看,現在那艘船上似乎也沒有生物存在,因此使主角們決定登上天鵝座號一探究竟……

當然啦,《黑洞》後面的情節與《撕裂地平線》完全不同,主要是描述主角們登船後,發現天鵝座號僅剩一名博士駐守,而他則向主角一行人表示,由於天鵝座號受到黑洞重力影響,因此其餘成員早在20年前便已搭乘其他船艦先行返航,而他則自願留下,近距離研究黑洞的各種數值,並透過船上眾多機器人的協助,找尋穿越黑洞的方式。

然而,除了天鵝號座上頭的機器人首領似乎對主角們充滿敵意,就連博士的精神狀況看起來也不太對勁。更奇怪的是,船上負責儀器運作的眾多機器人,彷彿也與一般的機器人有所不同,具有一種死氣沈沈的感覺,不同種類之間甚至還有明確的階級劃分,讓整艘船全籠罩在一股詭異的氛圍中……

在逐漸切入故事正題後,《黑洞》的特效則開始出現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亮點,雖然在太空船內的場景大多時候依舊顯得有些廉價,但在拍攝宇宙中的畫面時,則又具有彷彿《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的精緻質感,到了後面也有一些如今觀來亦頗為出色的壯觀場面,因此就這點來說,也使《黑洞》在視覺呈現上面,正如同劇情本身的優缺點一樣,無論哪一方都明顯到了令人難以忽視的地步,就此帶來了一種極為奇妙的衝突感,若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拆開來看,說不定還有可能會誤以為是兩部不同的電影這樣。

至於前面提到的機器人造型也同樣具有這種微妙的衝突感。就外觀而言,最主要的三個機器人角色都有一種可愛的復古感,但就個性來說,雖然反派機器人冷血無情是很正常的事,但就連外觀可愛的善良機器人,對反派機器人下起手的時候,竟也帶有一種毫不留情的殘暴感,就這麼與他們如同吉祥物般的可愛外表,呈現出了極為劇烈的反差效果。

有趣的是,這些細節也確實強調出了《黑洞》科幻驚悚的特質。就算這是部迪士尼電影──或者說正因為這是部迪士尼電影,才讓部分嚇人鏡頭與某些角色的死亡顯得如此出奇不意,就某些細節來看,甚至還帶有一種知識在突如其來的極權暴力前,也只能像是俎上肉那般任人宰割的陰暗特質。

不過說實在的,雖然《黑洞》的前半段確實有相當程度的懸疑感,但其中一部分的真相卻也缺乏足夠驚喜,至於動作場面也是時好時壞,讓本片在各種層次的矛盾累積之下,確實具有一種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感,最終則在死板無趣的運鏡與剪輯間,不時參雜著一些令人讚嘆的壯觀場面,又或者是氣氛確實詭奇的有趣安排。

總之,《黑洞》就是一種古怪的混合體,既有看似典型迪士尼的部份,也有像是《異形》(Alien)、《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大都會》(Metropolis)等經典作品那些不同於迪士尼的特質,最後除了前面提到的《撕裂地平線》外,甚至也透過與穿越黑洞有關的情節,讓人聯想到《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的部份情節。

不過與《星際效應》截然不同的是,《黑洞》在這方面的表現確實詭異古怪許多,甚至有點像是《2001太空漫遊》的結局設計,突然把科幻故事帶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次元。如果說《2001太空漫遊》是把觀眾朝哲學體悟的方向帶去,那麼《黑洞》則是藉由任誰都能一眼辨識得出的宗教元素,帶來一種或許不到恐怖,但卻像是有什麼東西自你背脊緩緩爬上,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寒毛直豎的詭異不安,因此光是為了最後的那段高潮戲,就算前面有那些再明顯不過的缺點,對於喜歡恐怖驚悚片的人來說,也絕對值得你看到最後,體驗那種難以言喻的獨特感受。

如果你總算決定要找時間看看《黑洞》的話,在這邊也提醒一下,在許久以前,電影曾流行在正式播放之前,先以全黑畫面搭配一段數分鐘的配樂,讓觀眾透過聽覺先行培養起進入故事的情緒。像是這樣的作法,後來則在1970年代邁入尾聲,而1979年上片的《黑洞》,則正是使用這種方式的最後一部電影。因此,若是你在 Disney + 上點開這部電影,發現雖然有音樂傳出,但畫面卻一片漆黑時,還請耐心等候約莫兩分半鐘,然後一場古怪而特別的觀影體驗,便會隨後緊接而來……

#老串逸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