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種》/威廉.馬奇
發表於1954年的驚悚小說《壞種》(The Bad Seed),可以算是現代「魔童」主題的濫觴之作,藉由一名欠缺道德觀、同理心與罪惡感的孩子所犯下的一連串罪行,以及母親慢慢察覺一切真相的內心糾葛,描繪出一則就算如今看來也同樣怵目驚心的駭人故事。
就作者威廉.馬奇(William March)的設定來看,這本小說把暴力傾向給相當程度地歸咎於天性導致,而與後天的成長環境沒有太大關係。這樣的安排,使這本小說在當年推出時便曾引發一陣議論,也讓不少評論者縱使承認《壞種》的出色之處,卻也認為本書在這方面的看法實在失之公允。
時至今日,這兩種看法已變得不再那麼水火不容。我們既相信成長環境會對一個人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在看到各種與心理狀況有關的問題,其實均可能與基因有關的各種研究時,也未必會感到太過意外。
但不管怎樣,其實這些都不是《壞種》之所以如此嚇人的原因。因為,真正能讓我們共鳴的角色,並非只是為了一個小雪花球便可以對人痛下殺手的小女孩,而是試圖證明自己的小孩乃是全然無辜,卻在一次次的事件後,察覺自己根本無法說服自己的那位痛苦母親。
附帶一提,在讀完小說後,我便立刻點開MOD電影199,趁著1956年的電影版《壞種》在只剩一天便要下架時,趕緊看完這部同樣被視為經典的驚悚老片。只是,雖然同樣被視為經典,但由於本片的劇本其實並非改編自小說,而是改編自改編自小說的舞台劇版本(這句話也太繞口),因此在許多地方確實就像是舞台劇似的,不僅失去了電影敘事的魅力,同時也由於當時的美國電檢制度,把結局修改成一個毫無說服力可言的天譴式收場,再加上刻意用喜劇方式沖淡黑暗程度的演員介紹畫面,均使這部電影的成就遠遠不及原著小說。如果真要說這部片有什麼特殊的參考價值,恐怕就是讓人看到不僅是過去,甚至就連現在,也依舊存在於某些地方的那種電檢制度的荒唐了。
─────
《目擊者》/林伍德.巴克萊
我個人認為,在類型創作裡頭,技藝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算故事點子未必多麼原創或突出,只要在技藝方面有足夠出色的表現,照樣能緊緊抓住讀者的目光。
林伍德.巴克萊(Linwood Barclay)的《目擊者》(Trust Your Eyes),就是這樣一本在技藝方面出色到驚人程度的懸疑小說。
就故事主線來看,《目擊者》的情節其實是十分典型,描述無意間發現一樁謀殺案證據的普通老百姓,在自行追查相關線索後,被與案件有關的政客及職業殺手連番追殺的驚悚過程。
但巴克萊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極其出色地刻劃了書中的每個主要角色,同時更安排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劇情翻轉,讓你既被這些角色的遭遇所吸引,也被那些屢屢不斷,任何一個都有可能在其他作者筆下被拿來當成關鍵翻轉的多變情節給激起好奇心,就這麼不斷地翻過一頁又一頁。
當然,要說缺點也不是沒有。舉例來說,像是全書最後的翻轉,雖然同樣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也多少使讀者對角色建立起的情感因此有所折損,可以算是本書最為可惜之處。
但平心而論,對於《目擊者》這本小說而言,上述那段情節只是一個根本不算什麼的缺點,如果你想要讀一本充滿娛樂性的小說,那麼《目擊者》絕對是再好不過的選擇,至少就這本書來說,林伍德.巴克萊在技藝方面的表現,完全配得上「大師」二字,只要你喜歡驚悚懸疑的作品,就不該錯過本書。
─────
《章魚P的原罪》/タイザン5
《章魚P的原罪》(タコピーの原罪)這部台灣尚未推出,僅有上下兩集的日本漫畫,可以說是近期頗受矚目的作品,雖然並未到那種攻佔銷售排行榜第一名的程度,但是在日本推出單行本後,卻也一度賣到缺貨,甚至更出現出版社還來不及再刷,便於網拍上被不少賣家以一倍價格炒賣,同時紛紛成交的光景。
關於這部作品,我這邊會在Every Little D那裡寫一篇專文另外聊聊,如果在這邊先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形容這部作品,那麼《章魚P的原罪》確實就跟許多人表示的一樣,是一則「黑暗版的多啦A夢」。
如果你懂日文的話,我個人最推薦閱讀《章魚P的原罪》的方式,其實是上《少年ジャンプ+》網站看這部作品。因為作者タイザン5在本作的分頁、分格與構圖方式,全都明顯針對《少年ジャンプ+》的手機閱讀形式考量而成,因此如果是在一般的線上漫畫網站閱讀,雖然還是可以了解這則故事,但在一些橋段中,則不免會錯失タイザン5針對視覺效果所精心設計的一些震撼效果。
總而言之,就算是不懂日文的讀者如我,也十分建議可以在讀過其它刊載形式的版本後,至少去《少年ジャンプ+》讀一下可以免費閱讀的《章魚P的原罪》第一話,而且一定要用手機來讀。 不騙你,只要一話的相互比較,你便會對タイザン5針對刊載媒介刻意設計的視覺效果,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