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在影像所未及之處,以聲音建構具有無比說服力的世界光景

雖然從評價方面來看,楊德昌的《一一》大概可以算是2000年以來最成功的台灣電影,每回只要有權威媒體排出「21世紀X大佳片」片單,便往往名列前茅,但我還是直到日前,才由於《一一》即將以25週年4K修復版之姿重新登上大銀幕,才總算看了這部電影。

之所以會這樣,與我個人的壞習慣有關。基本上,我的口味十分商業,而且認為從個人解讀的角度來說,目標瞄準普羅大眾的商業電影,其實大多時候都更加有趣,有不少地方均藏有電影推出當下的時代特色,以及反映出某些無論是好是壞的社會觀點。

只是,由於這類電影往往得十分重視娛樂效果,所以有時則使這些元素因而被埋得更深,甚至就連創作者也可能在並未特別意識的情況下,為作品賦予了那些時代意義,所以在解讀方面,也才顯得格外有趣。

至於一些得獎無數的作品,雖然也有十分隱晦的情況,但也有許多時候,反倒在故事隱喻方面顯得較為直白,所以在我的個人偏好裡,也因此覺得沒有那麼有趣。

再加上,我內心還是有些鐵齒與叛逆,所以不少備受好評,以「藝術電影」為人稱道的經典之作,則總是讓我有些先入為主,認為這些作品往往比較偏向「文化菁英」口味,所以也總是興致缺缺,甚至還刻意就是不想看它。

當然,這絕非什麼好事,而且後來也證明,這種情況的確曾讓我錯過不少好作品,所以自然也並非什麼值得說嘴的事。

只是,在許多次被這類作品狠狠打臉的經驗後,雖說我已大概清楚那就是我個人的偏見而已,但大多數時候,我卻也還是無意勉強自己,覺得哪天興致來了,或是正好有機會,甚至是有其必要時,再來補看那些作品就好。

而《一一》就是這種情況。

說真的,《一一》確實是部十分出色的電影,許多鏡頭與剪輯選擇都十分有趣,並對故事隱喻及角色刻劃具有實際幫助。至於劇情方面,則是有我非常喜歡的地方,但同時也有未必認同,不過感覺比較偏向「時代的眼淚」之處。

但哪怕如此,你還是很難否認《一一》的工整與精緻。不管是以婚禮為首、用喪禮作結的前後呼應,或是透過家庭不同成員的遭遇,讓他們在彼此疏離的情況下,卻又經歷著類似的事情,並透過剪輯產生對映,強調出人們共通情感及人生經歷等手法,都處理得十分漂亮,讓人確實覺得自己像是走進了這些角色人生中的某段時光,而不只是在單純地看一部電影那樣。

像是這樣的工整與精緻,確實讓人可以理解《一一》為何會受到全球影評與影迷的如此愛戴,就算這電影對我來說,的確還是比較偏向明顯的「文化菁英」口味,但我也絕不討厭,哪怕一些台詞或部分演員表現,具有明顯不夠自然的做作問題(但在語言隔閡下,這類缺失則顯然成為了大多數歐美影評不太會察覺到的事),同樣也在這部電影的其它優點之下,顯得沒那麼令人在意。

不過,如果要說《一一》真正最讓我驚艷,甚至十分慶幸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就是在戲院觀賞的主要原因,則肯定非負責本片音效的杜篤之莫屬了。

《一一》在音效方面的表現實在太過出色,為銀幕中的世界帶來更強的真實感,同時使這部電影的劇情變得更加可信。更驚人的是,甚至就連影像所未及之處,也由於杜篤之的音效,進而讓人可以感受到片中空氣的流動,乃至於那些甚至不曾出現在畫面上的人們與事物。

這樣的效果,也讓《一一》真真確確地成為了一部屬於戲院的作品,讓你幾乎僅能在像是戲院這樣的環境裡,體會到銀幕中的世界,確實一如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一般。

真的,光是杜篤之先生的音效,便讓我無比慶幸,還好自己終究沒有錯過在戲院觀賞《一一》的體驗。

而要是你也想感受《一一》的完整魅力,甚至是體驗音效到底可以對一部電影有多麼巨大的影響,那麼也絕對別輕易錯過9/19,將再度登上台灣大銀幕的《一一》25周年4K數位修復版。

至少對我來說,那真的是太了不起、太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