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到虛構,由虛構至現實──談瑪麗.貝洛克.朗蒂絲的《神祕房客》

  在今年,也就是2009年的3月時,台灣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兇殺案,黃姓嫌犯以想要殺人改運為由,竟然隨機挑選殺害對象,先從租屋網站中挑選了十一名房東,再逐一聯絡對方,而第四順位的那位房東,由於答應了他的看屋要求,最後不幸慘遭毒手。

  這個案件發生時,在社會上引起了一陣不小的討論,兇手隨機殺人的行為,令人光是想到便不禁膽寒,同時也深感不安。

  然而,在幾個月後的現在,當我回想起這案子時,卻突然想到了一本在96年前所出版的小說,而那本小說的名字,則是《神祕房客》。

  《神祕房客》一書,描述一間經營困難的小旅館接待了一名房客,房客出手大方,讓身為旅館主人的那對夫妻得以在經濟狀況上稍作喘息,然而,那名房客的舉止卻出奇怪異,時常令女老闆摸不著頭緒,甚至,就連他幾次深夜外出的時間,也與當時一連串的神祕謀殺案相符,而女老闆亦因此陷入兩難,一方面懷疑房客即是那名神祕連環殺手,想向警方舉發;另一方面,她卻也擔心無論對方究竟是否那名兇手,若是一經舉發,難免亦會斷絕了生活經費的來源……

  當然,那起案子與《神祕房客》的情節自然並非完全一樣,但其中仍有著某種奇妙的相似感,令人不禁互作聯想;只是,你千萬別要誤會,這並非假設兇手在模仿這部小說(或他後來向警方供稱的模仿漫畫情節),說真的,我覺得當兇手一但有心行兇,無論他看了什麼,都自然會將其想偏,要說真被什麼東西影響,不如說只是在尋找藉口罷了;更何況,我想那名兇手極有可能連這部小說
的書名均未曾聽過才是。

  這起案子與《神祕房客》之間的關聯,乍看像是作家的虛構在時間流逝下,因緣際會地成為了某種現實;然而,這種現實與虛構間的牽連,在此處卻又不僅於此而已。

  其實,在《神祕房客》由詹宏志所撰寫的導讀裡,便有提及《神祕房客》的靈感,乃是來自1888年倫敦所發生的開膛手傑克懸案(此案可參考文章旁的維基百科連結),作者瑪麗.貝洛克.朗蒂絲以這樣一個當時轟動之至、至今仍有無數人在熱烈討論的真實案件作為發想,進而以獨特角度,敘述出只屬於她自己的虛構情節。

  而從這個觀點來看,現實與虛構的界線,似乎則又再模糊了一些,那並非像兇手所言,自己乃是被虛構的創作所影響;在這樣一個看似現實的供稱下,或許本身就有著極高的虛構成分混入其中,正如我們在生活裡,時常不免遇到僅能發出違心之論的狀況一般。而既然現實中原本就包含了虛構的存在,那麼出於創作者筆下的虛構,自然更是無法完全擺脫現實的人性思維;就拿這本《神祕房客》來說,不就是先由現實影響虛構,而虛構再不幸成為現實的情況嗎?

  所以,這或許也正是虛構創作的本質之一,我們以原本就含有虛假的現實生活來豢養虛構,也因為其養分,使虛構擁有了成真的可能性,如果要說虛構如此殘酷,那是因為現實本便如此,彼此間註定息息相關,終究難以切割。

  而這,可能正是創作之所以存在的原因,無論虛構的創作看似多麼不可置信,其中也勢必擁有其全然真實之處,那些真實,亦絕計要比現實中的虛偽更加值得我們相信。或許無論虛構、現實,有時均難以讓我們在其中找出真正值得我們相信的部份,然而,這樣一種混和與矛盾的構成,不也正是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令人寒心/感動/畏懼/期待/疏離/親近,不分現實虛構、道理本就共通的世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