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與疏離的並陳──讀傑伊.帕里尼的《為愛起程》

  雖然我未曾讀過托爾斯泰的作品,對其生平事蹟也不熟悉,但這本描述托爾斯泰生命最後一年的《為愛起程》,卻也還是藉由書中的角色衝突,緊緊抓住了我的目光。

  《為愛起程》是一本以日記及書信體方式寫就的小說,作者傑伊.帕里尼利用不同人物的日記,以交錯觀點呈現出托爾斯泰身邊的人際紛擾。在不同人物的日記裡,我們可以看見他們對彼此的私密觀感,甚至對同樣的一件事有各自不同的闡述及認知,因此使讀者在閱讀時,產生了一種情緒不斷擺盪的狀態,你一下子覺得這人說得沒錯,對另一人感到憤恨交加,卻又在進入另一人的日記篇章時,開始變得討厭起你原先認可的角色來。

  正是這些不同角度的切入,讓托爾斯泰晚年的生活人際脈絡變得清晰可見,亦使這則故事在情感上更具說服力。其中的部分章節,甚至還以節錄書中人物的創作方式呈現,在原本敘事情感直接的日記手法中,忽地切入較為迂迴的方式來傳達角色內心反應,為全書又增添了一絲變化感。

  縱使那些紛爭對書中人物來說,乃屬他們的生活情形,但對讀者而言,則變成了一種既遙遠又貼近的感受。你一方面由於日記手法的私密性而感到親密,卻又因為角色們的不同表述,而彷彿是在報紙或網路上看著一場你對當事人並不熟悉的筆戰一樣。

  而這樣一種在親密中的疏離感,也同樣表現在書中的每段情節裡。我們可以看見那些人物之間的關係明明如此緊密,卻又完全無法理解對方,因此總是在不少時刻顯得劍拔弩張,讓人不禁與自己的人際關係相互對照。

  至於全書核心的托爾斯泰部分,傑伊.帕里尼也幾乎僅採用他所書寫的信件及小說節錄手法,來呈現並暗示其內心狀況,使讀者始終只能藉由其他角色的描述來看待托爾斯泰。於是,這樣的手法,則又成為了一種貼近與疏離並俱的展現。你會覺得自己彷彿透過不同人物的觀點,進而認識了托爾斯泰,卻又由於始終無法在書中看到他最為直接的內心想法,因此感受到其中的距離感。

  我想,這或許也正是傑伊.帕里尼想藉由《為愛起程》所做的事。在閱畢全書後,你會覺得自己似乎對托爾斯泰更為瞭解了些,但若想真正地認識托爾斯泰,那麼你還是只能去實際翻讀他的作品,藉由自己的目光及思想,進一步地描繪出托爾斯泰在你心中的面貌為何。

  不知那個時候,當我在心中形塑出托爾斯泰的面貌後,又再度拿起《為愛起程》重讀,是否會更有種實際參與了這些衝突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