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計算的工匠式作品──讀哈蘭.科本的《第四十三個秘密》

  

  雖然台灣似乎出了不少哈蘭.科本的小說,但我卻一直沒找來讀過,加上身邊的朋友也較少提及他的作品,所以我對他的寫作風格始終一無所知,甚至一直要到看完整本書以後,才知道他曾經拿過不少推理小說獎項。不過也正因如此之故,在翻開這本《第四十三個秘密》前,我只是單純地感到好奇,想要知道頗具名氣的他究竟會交出怎樣的一則故事,沒有太多的閱前預設。

而在看完了《第四十三個秘密》後,要我來說的話,哈蘭.科本在本書裡的表現,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個計算精密的工匠,將各式各樣的情節元素給寫進小說裡頭,並運用這些元素,盡力呈現出一則兼具深度與娛樂性的故事。我們可以在書中看見數十年前的懸案,也能看見主角們面對過往回憶及破碎家庭時所一擁而上的傷感;如果這還不夠的話,你還可以讀到唇槍舌劍的法庭攻防,甚至是與時代背景相關的歷史傷痕等等。

這些複雜的故事元素,在哈蘭.科本的計算下,的確呈現出足夠的娛樂效果,使全書雖說擁有看似舒緩的敘事節奏,卻也在多線式的事件推展上顯得緊密之至。當然,這樣的作法有好有壞,以好處來說,這種鋪陳手法會使讀者在不知不覺間一頁翻過一頁,好奇每個事件的結果為何,其背後是否又有何連結。至於缺點部分,則也由於本書的元素實在太多,於深度方面難有足夠空間來加以表現,使許多議題最後不免流於表面,因而令故事整體的力道被削弱了許多。

而這正是我之所以覺得光以這本小說來看,哈蘭.科本似乎是那種工匠型作家的最大原因,使我在讀《第四十三個秘密》的過程裡,總有種一切都經過刻意設計般的感覺(甚至就連那個帶有一絲缺憾的結局也一樣)。當然,作為一本推理懸疑小說而言,情節編排上的設計勢必在所難免;然而,當角色情感或故事包納的諸多元素,竟也給人一種試圖想討好讀者或書評的感覺時,則不免會使作品的情緒渲染力因此薄弱許多,使得整本小說雖然在娛樂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水準,卻也功虧一簣,未能成為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優秀作品。

不過平心而論,雖說《第四十三個秘密》有著這樣的缺點,但如果你只是想在閒暇時光好好地放鬆一下,來場毫無負擔的閱讀體驗的話,那麼本書也絕不至於到了使人失望的地步。

說穿了,一切僅端看你決定用怎樣的心情去閱讀小說,不過便是如此罷了。

  1. 其實在看完全書後,我還是不懂為什麼原名為《The Woods》的本作中譯書名會是《第四十三個秘密》,不知道是不是我看漏了什麼東西,或是出版社希望能讓人聯想到《第44個孩子》之類的作品。不過,畢竟稿子上的書名那裡標有「暫譯」二字,所以或許之後的書名會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