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心滿意足的懷念感──談麥克.克萊頓與理查.普雷斯頓的《微境殺機》

  一開始,在知道將由理查.普雷斯頓負責續寫麥克.克萊頓未完成的遺作《微境殺機》時,其實我是有些驚訝的。

  不過請別誤會,這不代表我對普雷斯頓沒有信心。事實上,無論是《伊波拉浩劫》或《眼鏡蛇事件》等作,均展露出他在非小說或小說等不同文類的寫作能力。關於這點,只要是曾讀過他作品的人,相信都不會有太多異議才是。

  真正讓我意外的,其實仍是他們那不盡相同的創作風格才對。

  從克萊頓用本名發表的作品來看,他的創作風格可粗略分為三個階段。在早期階段,也就是一九六九年《天外病菌》至一九八年《剛果驚魂》之間的作品中,他偏向塑造如同紀實文學般的風格,藉此讓小說具有高度寫實感,充分展現了讓讀者虛實難辨的獨特魅力。

  而在一九八七年《地動天驚》至二○○二年《奈米獵殺》的中期階段,他的小說則變得節奏緊湊,戲劇感也更為強烈;同時再加上電影《侏羅紀公園》的熱賣,進而使他成為大受全球矚目的知名作家。而台灣讀者開始大量接觸他的小說,也約莫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至於後期,也就是《恐懼之邦》與《NEXT危基當前》這兩本作品裡,他的創作重心則從娛樂效果與個人觀點並重的情況下,變得更為傾向後者。在這個階段,小說是否緊湊刺激已不再是他主要關注的目標;相反地,如何運用小說來表達他對各種議題的看法,才是他創作的重心所在。

  至於普雷斯頓,如果單從小說《眼鏡蛇事件》來看,若是硬要說他的風格與哪位知識型小說家較為相似,那麼比起克萊頓而言,《眼鏡蛇事件》反倒還較接近軍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一些。因此,就像開頭提及的一樣,在我尚未讀過《微機》前,的確有些擔心這本小說將會沒有那麼的「克萊頓」。

  所幸,在讀完《微境殺機》後,我發現這疑慮不僅並未成真;更出人意料的是,《微境殺機》這本作品,甚至還帶給了我一種令人驚訝的懷念感。

  與《恐懼之邦》以後的克萊頓作品相較,《微境殺機》一書再度重返他娛樂性與知識論述並俱的中期作品傾向。雖然乍看之下,《微境殺機》的故事點子會讓人聯想到電影《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但細心思索之後,你便會發現,與其要說《微境殺機》是驚悚版的《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倒不如說是《侏羅紀公園》的冒險元素,加上《奈米獵殺》的部分故事設定與離奇氛圍的結合體還更為貼切一些。

  沒錯,《微境殺機》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雖說本書由於透過兩位作家接力撰寫而成,導致仍不免有些許細節未臻完善;但對眾多長期以來的克萊頓書迷而言,相信本書也照樣是瑕不掩瑜,叫人讀來興奮不已。

  至少對我來說,光是本書能讓我再度回到閱讀《侏羅紀公園》等書時的愉悅時光,這,就已經夠讓人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