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南毒殺案》/朱利安.西蒙斯
朱利安.西蒙斯(Julian Symons)的《黑石南毒殺案》(The Blackheath Poisonings)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推理小說,不管是時代設定,又或者是故事的前半段,都具有相當程度的古典推理小說風格,雖然成書時間已是1970年代,但讀起來卻像是更久以前的作品。
不過有趣的是,在後面的發展中,西蒙斯則會一一拆解古典推理的各種元素,讓許多你認為可能會是套用過往公式的情節預測紛紛落空,甚至還提前放進許多到了90年代後,才會被大量使用的懸疑小說元素,因此使《黑石南毒殺案》顯得既古典又前衛,讓人覺得西蒙斯不愧能寫出《血腥謀殺》(Bloody Murder: from the Detective Story to the Crime Novel)這本經典的推理小說論著,因為恐怕也只有對推理小說足夠了解的作者,才能寫出像是《黑石南毒殺案》這樣的作品吧。
附帶一提,書中的某個關鍵情節,在今日看來可能會有稍微政治不正確的疑慮,但其實這部分有些微妙,你很難判定那是出自政治不正確的思維,又或者是故事所發生的年代,確實會把某些族群給逼入那樣的困境。總之,雖然我對這點有些困惑,卻也一點都不討厭這本小說就是了。
─────
《微風行過我們的髮絲》/彌生小夜子
彌生小夜子的《微風行過我們的髮絲》(風よ僕らの前髪を)是一本相當迷人的推理小說,甚至會讓我毫無根據的覺得,搞不好就連彌生小夜子自己,日後也很難再寫出像是這樣的作品吧。
總之,如果是以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我覺得若是看比較多東野圭吾作品的人,應該不難提前猜到《微風行過我們的髮絲》的整體佈局。但奇妙的是,縱使如此,你還是會被這本小說的獨特氛圍給深深吸引,感受到一股如夢似幻的氣息,就算書中明明沒有什麼超脫現實的奇幻設定,卻也還是會由於書中營造的氛圍,因此感受到一股只有在回想起最珍惜的回憶時,才會於心中浮現的夢幻質地。
總而言之,我覺得那恐怕就是一種只能用「靈氣」來形容的東西,讓你明明可以看到書中的一些小缺點,卻又全然樂意無視,任憑作者牽引著你的情緒,就算早已猜到前因後果也毫不打緊。
《微風行過我們的髮絲》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這種通常連作者自己,也恐怕可一而不可再的少見之作吧。
─────
《蘿絲瑪麗的兒子》/艾拉.萊文
我很喜歡艾拉.萊文(Ira Levin)的《蘿絲瑪麗的嬰兒》(Baby of Rosemary),也喜歡根據本書改編而成的電影《失嬰記》,覺得那個將美德與邪惡並置的結局,帶來了一種令人難忘的道德弔詭感,使其確實足以在恐怖文類中,佔有一席無法被人取代的經典地位。
至於《蘿絲瑪麗的兒子》(Son of Rosemary),則是艾拉.萊文在睽違數十年後推出的續作,藉由一個令人驚訝的前提,將故事直接從1960年代給跳到1999年,就這麼同樣以主角蘿絲瑪麗的視角作為核心,推展出整個故事。
基本上,這本書確實以另一種方式,為讀者帶來道德上的不悅感受,但在此同時,這個遊走在亂倫邊緣的設計,也會讓人對蘿絲瑪麗這個角色多少產生了一點保留,所以就讀者的投入程度來說,本作也自然很難複製前作所會給人的感受。
至於就情節來看,《蘿絲瑪麗的兒子》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小說大多時刻,其實都給了讀者更加邪惡與黑暗的期待。因此,當小說結局其實並未足夠有力,如今讀來甚至還會先想到同一年推出的電影《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之故,最終則使這本小說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就算確實擁有一點足夠有趣的安排,卻也由於其前作的成功程度,僅能淪為令人大感失望的狗尾續貂。
不過有趣的是,艾拉.萊文在本書的獻詞中,將《蘿絲瑪麗的兒子》獻給了《失嬰記》的女主角米婭.法羅(Mia Farrow),而米婭.法羅指控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對他們的養女迪倫.法羅(Dylan Farrow)性騷擾一事,則是發生於1992年的事。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艾拉.萊文針對書中蘿絲瑪麗之子,由於其惡魔血統而一直對自己母親懷有性衝動的安排,也就變得像是意有所指了起來,使這個部分,就此成為了《蘿絲瑪麗的兒子》一個與故事本身無關,但恐怕卻是他對現實的一種諷刺,也是本書真正最引人遐思的地方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