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狂猴》:復仇是不變的信念,正義則是途經的順便

《怒火狂猴》(Monkey Man)是一部挺有意思的動作片,以十分典型的復仇動機作為劇情核心,同時在結構上又頗具超級英雄片的影子,感覺就像是沒有連恩.尼遜(Liam Neeson)角色的社會底層版《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因此就算把這則動作復仇劇當成寫實風格的超級英雄片,好像也頗為合理。

這部戴夫.帕托(Dev Patel)首度擔任導演,並自己飾演主角的電影,在執導方面的表現上可說相當不錯,不僅最後高潮的一連串打鬥場面具有血花四濺的爽快感,就連中間一段彷彿向《神鬼認證:最後通牒》(The Bourne Ultimatum)致敬的逃亡戲也十分出色,讓人可以從中看出戴夫.帕托如何運用巧妙設計的鏡頭語言,帶來遠超乎製作成本的精采表現。

至於一些剪輯與運鏡方面,《怒火狂猴》也展現出相當程度的生猛氣息,其中一個有趣的非動作戲橋段,甚至足以令人聯想到戴夫.帕托主演的成名作《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展現出一種屬於社會底層的活力,甚至還帶有一點翻轉觀點的有趣調性。

而在劇情方面,《怒火狂猴》則融入一些印度的社會問題,不過就這點來說,戴夫.帕托運用的方式比較特別,其實全都偏向以一種直覺式的手法加以呈現,基本上只是讓我們看到大致上的狀況,而並未更進一步地解釋原因及來龍去脈,有點仰賴我們對超級英雄片或動作片類型公式的事前認知,讓你只需要知道這些彼此勾結的反派大概做了什麼壞事,任務便已達成。

有趣的是,跟一般超級英雄片相較,《怒火狂猴》確實比較寫實。但也因為如此,主角在中段受傷後,光靠著打鼓節奏來輔助打沙包及鍛鍊身體,便變得比原本強悍許多的劇情設計,則多少破壞了原本的寫實基調,讓那段更像是傳統復仇故事中的典型轉折,不管超級英雄或武林俠客,全在人生谷底巧遇高人,就這麼在一段蒙太奇式的段落後,隨即練成絕世武學一般。

不過,由於《怒火狂猴》的風格確實生猛有力,所以這樣的問題也算是瑕不掩瑜,不至於讓人太過在意。但有趣的是,《怒火狂猴》跟影集版《夜魔俠》(Daredevil)或電影《特攻聯盟》(Kick Ass)這種強調寫實感的超級英雄片相較,又讓人覺得以「寫實」二字來形容本片風格似乎不夠準確。

因此,在思索整部電影所蘊含的元素與風格後,其實我們應該說,《怒火狂猴》算是一部魔幻寫實式的超級英雄片才對。

總而言之,無論是涉及到的現實諷喻、結合歷史文化的角色元素,甚至是有些地方突然拋開合理性不管的故事邏輯,都在本片中被揉在一起,變成像是美國、印度與拉美創作的一種奇妙混合,最後則讓那股魔幻寫實的特質,因此在類似超級英雄片的架構中,閃現出一種邪典般的獨特魅力。

復仇是不變的信念,正義則是途經的順便。《怒火狂猴》,就是這樣一部橫衝直撞、一路生猛到底的絕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