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el Moon—第2部:烙印之人》:除了爛到好笑,電影乏善可陳,倒也還是提供了另一個思考角度

我個人覺得財哥.史奈德(Zack Snyder)這回似乎挺不妙的。

先不論評價如何,先前《Rebel Moon—第1部:火之女》(Rebel Moon: Part One–A Child of Fire)上線時,確實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討論熱潮,但在大量負評的影響下,似乎也使《Rebel Moon—第2部:烙印之人》(Rebel Moon: Part Two – The Scargiver)的表現受到嚴重影響,雖然上線前三天的觀看次數還是不差,但整體收看時間卻比上一集少了20%之多,代表有不少人打開之後,甚至根本沒看完本片。

說真的,這樣的成績其實頗為危險,再加上史奈德在宣傳本片時,還特別鼓勵他的影迷,可以在看完後幫他在評價那邊點下雙讚,才讓他可以有機會再拍一部,使我不禁覺得或許就連他自己,也很清楚第1部的觀眾反應實在不佳,再加上這回已經沒有電影公司高層可以歸咎,因此最後的希望,恐怕也只能寄託在再過一陣子才會推出的導演版上頭吧。

其實從最後的成果來看,迪士尼會拒絕史奈德這則原本想拍成「星際大戰」世界觀的故事,倒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那不只是劇本很差的問題,光是史奈德之前跟華納搞成這樣,還想要習慣對電影成品嚴加控管的迪士尼接受他拍星戰電影,本身就是件緣木求魚的事。

更別說,這個「星戰版七武士」的點子,其實早在2010年播出的動畫《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Star Wars: The Clone Wars)第二季第17集時就已經用過,製作團隊還直接在片頭將那一集獻給了黑澤明,所以在這題材根本不是什麼新鮮點子的情況下,自然也讓這一切變得更沒有必要可言。

不過,反正上下兩集的《Rebel Moon》最後也沒能拍成星戰電影,所以閒話說完,就還是讓我們將這件事給拋在一旁,開始針對《Rebel Moon—第2部:烙印之人》來聊聊就好。

仔細想想,其實《Rebel Moon—第2部:烙印之人》與前作上線的時間並沒有相隔太久,但微妙的是,當這一集開始時,還是會有一兩個角色讓你有點忘記他們是誰,由此便可見得上一集在角色刻劃方面的失敗程度。

而這樣的狀況,也同樣延續到這一集裡,令人難以想像《Rebel Moon》花了上下兩集,共計四個多小時的時間,竟然連任何一個角色都無法講好,使你原本還以為上一集只是鋪陳,這一集總算要進入核心的預期也完全被撲滅,就這樣以最拙劣的方式來隨便交代角色背景,然後迅速迎向結局大戰。

像這類「七武士」式的作品,往往會讓主角等人與需要他們保護的村民之間培養出一定感情,並以此作為故事的情感核心。然而,最荒唐的是,《Rebel Moon—第2部:烙印之人》的作法,卻似乎覺得用極為大量的慢動作田園風情詩畫面,讓我們看到角色與村民們一同收成作物,彷彿就能以一種直覺式的方法,來補上那些原本應該要透過更多角色互動所建立出來的情感似的。

更微妙的是,甚至就連基本設定來說,《Rebel Moon》也顯得問題重重,彷彿這整顆星球只有一個村莊,而且還足以吸引帝國軍隊特地前來搜刮不過就是一個村莊可以產出的農作物,讓人看得出史奈德只是不經思索地照搬經典情節,完全沒思索過要針對合理性進行修改以外,就連這些村民明知道帝國大軍再五天就要攻來,還是可以大家全都無比享受田園生活的模樣,也實在讓人在看到這些假裝詩意的畫面時,因為其荒謬的程度而忍不住失笑出聲。

更有趣的是,要是你有看與本片同時上線的《創造宇宙:Rebel Moon製作特輯》(Creating a Universe – The Making of Rebel Moon),甚至還會發現史奈德選擇與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在《星際效應》(Interstellar)中的作法一樣,實際種了一大堆小麥來拍他美好的田園詩,但最後所帶來的感覺,卻又不像《星際效應》那樣壯闊、真實,反倒只是更強調其荒謬失真的程度,最後則導致就連讓人在看這部製作特輯時,也只會又一次在相同的地方給笑出來而已。

說真的,一則用到兩部電影的時間才講完的故事,竟然還是會讓人覺得劇情空洞,角色薄弱到跟一張薄紙一樣,也確實是一種頗為驚人的本事。就連故事最後一舉扭轉戰局的作法,也的確跟這兩部電影的創作緣起一樣,與「星際大戰」系列已經重複了許多次,那種直接殺入敵方基地,瞄準弱點一發搞定的直線條方式相差無幾,最後也使得這個部分,因此成為了《Rebel Moon》與「星際大戰」真正最為相似之處。

當然,從娛樂性質來說,《Rebel Moon—第2部:烙印之人》確實比上一集要來得好一些,除了最後的大戰在視覺表現上確實有其爽度存在(至於情節合不合理又是另一回事),就連前面的田園風情詩段落,也因為其荒謬程度而帶來無窮喜感,自然使本片帶來不少無論觀眾或史奈德,事前恐怕都沒有預料到的搞笑程度。

總之,從《活屍大軍》,再到現在的兩部《Rebel Moon》,史奈德的表現,其實確實足以令我們察覺傳統片廠的監製制度,還是有其存在必要。

因為,就當不少人在批判電影公司干涉創作自由,導致有些電影的成品如此淒慘之際,不能否認的是,從以前到現在,也偶爾會有一些新聞指出,其實某些還不錯的電影,正是由於有片廠的介入,才從原本可能一團混亂的拍攝過程給成功救回,變成了一部觀眾評價還不錯的電影。

更別說,大家也都知道Netflix的獨家電影,其實有不少都表現欠佳,甚至還成為了不少觀眾心中的雷片代名詞。而諷刺的是,Netflix也確實是給電影創作者最多自由的金主,因此從這樣的情況來看,事情也的確證明,有許多工匠型的導演,確實十分需要傳統片廠的監製功能,才能幫他們收斂好電影主題,並為成品帶來相當程度的幫助。

而這也正是弔詭之處。以史奈德為例,他的一些超級英雄片之所以獲得不怎麼樣的評價或差強人意的票房,往往被視為是電影公司高層要求他調整與刪減所害。

但說穿了,這其實就是一件成敗論英雄的事。要是調整過後的結果成功,那麼我們自然也不會聽到一些導演表示全都得感謝高層,正如同史奈德過去在評價與票房上較為成功的《活人生吃》(Dawn of the Dead)與《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等片,是在他導演生涯更為資淺的時候推出,那麼當時的他,難道又會比後來享有更多的創作自由嗎?

《活屍大軍》與兩部《Rebel Moon》的成果,距離「好片」的水準還差得很遠,但要是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這三部電影的結果,也確實提供給我們另一個思考事情的方向,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