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Anita》:一部既觸動了我,卻也讓人知道明顯不足的電影

《梅艷芳Anita》是一部令人感覺複雜的電影。就情感面來說,我確實有被片中一些地方給打動,但在缺點部分,這片的問題倒也同樣明顯,結果使我不斷來回拉扯,最後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我雖然清楚本片的諸多問題,卻也無法討厭這部電影。

如果是對香港演藝圈有稍微認識的人,會在片中看到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像是張國榮、鄭少秋、關錦鵬、林國斌等人,至於黎小田、劉培基與何冠昌這些以幕後工作為主的知名人物,則可能是香港觀眾,或是資深的樂、影迷才會比較熟悉一些的名字。

不過,就算召喚出了這些知名人士,但《梅艷芳Anita》也在一些地方由於各種考量,對於某些人物有所美化,甚至是避而不談,因此對於熟悉梅艷芳生平的觀眾來說,則不免會忿忿不平。

就美化的部份來說,像是被普遍視為日本演藝圈渣男之最的近藤真彥,在《梅艷芳Anita》裡頭不僅被改了名字,甚至就連他與梅艷芳之間的感情,也比坊間流傳的版本要來得美化許多。

至於其他一些直接被跳過不提的人物,則可能是因為怕會引起爭議。例如曾與她交往過的趙文卓,乃至於她的母親及兄長等等,都在本片裡沒有任何戲份。趙文卓這邊還可以姑且不提,但關於梅艷芳與母親及兄長的關係,則勢必對她的人生具有重大影響,因此本片在迴避了這個部分的同時,也等同於是失去了使這個角色得以在電影中更為立體的機會。

除此之外,本片最受爭議的部份,也包括了直接忽略梅艷芳號召香港群星聲援64民運,以及參與「黃雀行動」等相關事件。甚至就連她較為知名的徒弟們,比較能看出來的,也僅有草蜢隊三人而已(但他們三人的名字卻也並未在片中提及,觀眾僅能仰賴對梅艷芳的認識,甚至是蔡一智的髮型,自行察覺他們的身分),至於她的另一位知名徒弟何韻詩,則顯然因為政治因素,最後也同樣被跳過不提。

這樣的安排,使不少人因此頗為憤慨,認為少了這些急公好義的俠氣,甚至是何韻詩這樣的人物,都讓本片裡頭的梅艷芳顯得不夠完整,甚至根本就不是同一個人。

關於這部份,其實製作團隊心裡應該清楚得很。於是,就像是想要補償似的,電影後段在梅艷芳為SARS患者募款而號召舉辦的演唱會,以及她投入大量心力在公益活動的部份,有著許多(甚至是過多)的相關描述。但這樣的做法,其實就目前的政治局勢來看,卻也無法說服對此不滿的觀眾,因此就這部份的問題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是無法勉強的事,任憑我確實不討厭這部電影,卻也可以理解有觀眾一點都不想看這部電影的心情。

至於前面提到過度強調公益相關的情節,也讓電影後半段的流暢度遠遠不及前面,約莫從梅艷芳由於被黑道掌摑,因此與林國斌前往泰國暫避風頭的段落開始,故事節奏便顯得欲振乏力,就連其後的情節也變得流水帳起來,讓人雖然可以知道電影是想藉由梅艷芳象徵一整個時代,因此得挑出某些重要的事件交代,但在執行方面,卻也失去了前半段那種較為聚焦在她個人身上的感覺,因此顯得十分可惜。

除此之外,就我所知,也有人對於啟用年輕新演員來飾演這些知名人物的事感到不滿。但就我個人覺得,選擇新演員其實算是合情合理,如果找更有名氣的演員來演那些幕前巨星,則可能會由於演員本身的形象,而讓觀眾更難投入。

舉例來說,本片在選角上頭其實有個例外,就是採用了楊祐寧來演林國斌。在這部片中,角色提起林國斌時,均直接以英文名稱呼,因此不只是對梅艷芳生平不夠熟悉的觀眾,可能會完全不知道那是林國斌,就連知道的觀眾,也會因為楊祐寧本身的知名度,因此難以將銀幕上的他,與那個以「斷水流大師兄」一角為人所知的林國斌連在一起。

此外,戲份不多的演員暫且不提,縱使飾演梅艷芳的王丹妮與飾演張國榮的劉俊謙確實十分努力,表現也尚算出色,但他們與本尊相比之下,也還是有著明顯差異。不過,《梅艷芳Anita》有點神奇的地方也在於這裡。在一些橋段中,你確實會不自覺地把梅艷芳跟張國榮的樣子在心中給自動地替換上去,讓你眼中看見的與內心想到的變得不盡相同,因此還是會在某些片段裡被打動,而這個部份正是本片給我最大的驚喜之一,只是這種感覺光用形容的,恐怕也有點難以理解就是了。

對我來說,電影裡大量運用梅艷芳過去影片的方式,也確實足以觸動人心。畢竟,能夠在大銀幕上重溫她的風采,也的確是件令人開心的事,甚至就連她與張國榮拍攝《胭脂扣》的短短橋段,也在主題曲的搭配下,讓人在腦中自動補上了兩人的模樣,正如同她的歌曲在片中響起時,也總是能讓人透過影院的音響效果,就這麼再度感受到她的歌唱魅力一樣。

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本片對許多事件及人物避而不談,導致失去了完整描述梅艷芳傳奇的機會,但我個人在想到這一點時,卻也始終很難得出結論,總因為那些打動到我的部份,難以確定自己究竟該如何看待這部電影。

說真的,我自己在看完後,其實是比較傾向以善意角度來看待《梅艷芳Anita》的相關安排。畢竟,由於政治、資金、票房,甚至是可能引起訴訟等各式因素,使這部片也確實很難將這些情節給安插進去。因此若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由於梅艷芳離世也已有18年之久,如果能透過本片的出現,讓對她並不熟悉的年輕觀眾透過本片,願意進一步了解她的作品及人生,甚至是接觸到那些並未被拍進電影裡的事,或許也算是盡到了類似於一扇窗口的任務。

只是,如果再進一步地思考,我卻也同時覺得,縱使《梅艷芳Anita》有這樣的意圖,但是否真能達成目的,卻也還是不免讓人懷疑。因為,就這部電影本身來看,受限於有些橋段實在過於流水帳之故,因此像是前面提到的《胭脂扣》拍攝過程橋段,雖然可以讓看過的觀眾受到觸動,但那樣的簡短橋段究竟有沒有辦法勾起新世代觀眾對《胭脂扣》的興趣,卻也的確難說,因而使《梅艷芳Anita》在除了懷舊方面的表現以外,就推廣梅艷芳其人精神與作品的角度而言,究竟又算不算成功,也因此仍屬未定之天。

有時,我們評斷一部電影或一本小說的優劣,可能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權衡後,還是得不出一個明顯答案。基本上,《梅艷芳Anita》對我來說就是如此。我知道這片有哪些嚴重問題,卻也因為受到觸動的部份,使我就是無法討厭這部電影,同時也可以理解不喜歡本片,甚至是決定拒看的相關想法。

在梅艷芳主演的《東方三俠》中,由她演唱的粵語主題曲〈莫問一生〉,有段歌詞是這樣的:

 一曲一折只是我

 一轉身某一生某一刻的事

 一舉一動都只是

 閑事難事然後變傳奇事

梅艷芳確實是個傳奇。想要把傳奇說好,可能需要的不只是一部電影的長度,甚至還需要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例如,可以讓上面那段歌詞的作詞人,好好地在自己的作品上標上名字,而無需以「佚名」稱之的一種環境。

但縱使如此,《梅艷芳Anita》片中那些說得並不完全,如同歌詞裡「一轉身某一生某一刻的事」,卻也還是在某些時刻打動了我。

只是,這也還是不禁令人好奇,如果換了一個時空背景與環境,那麼梅艷芳的故事,又會被怎樣的道出呢?

希望哪天,我們能有機會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