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號房》/艾德格.華萊士
按照詹宏志於艾德格.華萊士(Edgar Wallace)的《13號房》(Room 13)導讀內容來看,大概可以感覺得到,他認為《13號房》其實不算是什麼真正的傑作,但卻足以讓人看出華萊士當年受到歡迎的程度,以及他作品不凡的商業價值。
事實上,《13號房》的故事確實有不少轉折,但就算看起來熱熱鬧鬧,把一堆風格給參在一起,卻也並未去認真統整,使人覺得華萊士雖然書寫得快,但也或許正因以「快」聞名,是以在細節上極為匱乏,各種轉折也都便宜行事,使得全書結構雖然有條主線,但感覺更像是想到什麼就加什麼,一下犯罪、一下推理、一下驚悚,最後就連角色也大多只是塊人形紙板,因而使本書成為了一本讀完就忘的作品。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之處,反倒是那個莫名其妙的結局。說真的,《13號房》的收尾方式,實在像透了中國電檢版的《黑社會》、《無間道》,又或者是星馬版的《古惑仔》那樣,硬是來了一個極度缺乏說服力,但卻保證符合社會道德價值的收尾。也因為這樣的結局,讓前面所有的黑吃黑情節全都變成了笑話一場,因此就現在的角度來看,除了要做文類研究以外,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本書非讀不可的原因啊……
─────
《噩夢之後》/柯熙.卓安
上週有提到,林伍德.巴克萊(Linwood Barclay)的《目擊者》(Trust Your Eyes)是那種故事不見得多有新意,但卻憑藉寫作技藝上的出色表現,因此十分值得一讀的好看小說。
至於柯熙.卓安(Koethi Zan)的《噩夢之後》(The Never List)則正好相反,雖然有個相當吸引人的故事概念,角色設定也極具潛力,但卻因為明顯不算出色的寫作技巧,使得本書讀起來因此遠遠不及《目擊者》般有趣,同時還因為欠缺說服人的角色塑造及心境轉折,讓這則故事原本應有的力道也因此喪失殆盡,實在讓人深感可惜。
說真的,這則描述被歹徒囚禁於地窖中的三名女性,在數年之後好不容易重獲自由,並試圖阻止犯人獲得保釋,結果卻意外發現事件規模竟遠超乎她們想像的驚悚故事,若是能遇到一組優秀編導及出色演員,應該能在適度潤色之後,將這則故事拍成十分精采的影劇作品。但在此之前,要是只看小說,那麼《噩夢之後》給人的最大感覺,恐怕也就只有「可惜」二字而已吧。
─────
《胭脂扣》&《尋找十二少》/李碧華
第一次讀李碧華所寫的電影《胭脂扣》原著小說,應該已是國中還高中時的事了。後來,一直到前陣子《胭脂扣》重新上映時,這才忽然想到,身為像我這種被香港電影養大的人而言,李碧華確實是個應該要聊一下的作家。畢竟,不只《胭脂扣》,像是《霸王別姬》、《青蛇》、《潘金蓮之前世今生》、《秦俑》與《餃子》等片,也全都是改編自她的小說。
由於這個想法,使我意外發現她在去年時,推出了一本名為《尋找十二少》的中短篇集,書中的同名中篇小說,則是將《胭脂扣》重寫了一回,把如花上來陽間尋找十二少的時間點改成了2020年,描述若是《胭脂扣》的故事發生在這個如今這個年代,會使情節產生怎樣的變化。
由於李碧華在台灣的小說目前均已絕版,後來的新書好像也沒什麼出過,因此我在網路書店上訂購了香港版的《尋找十二少》與她兩本舊作後,也到圖書館借了《胭脂扣》重讀一回,好與〈尋找十二少〉進行一些比較。至於這兩篇小說之間的差異,還有它們與電影的差別等等,之後都會再另寫一篇文章來專門聊聊,是以在此則不再多談。
但總而言之,睽違多年重讀李碧華作品的感覺,尤其是《尋找十二少》一書的其它短篇,則都讓我覺得她確實十分敢言。光是翻開全書第一頁,便可以看到她毫不避諱地以「武漢肺炎」四個字來稱呼Covid-19,而書中有不少短篇與其說是小說,其實則更像是偽裝成諷刺故事的社論,對中國及香港政府有許多毫不留情的批評,令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