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衣巫女》:好像沒那麼恐怖,但其實卻更值得我們畏懼及警戒的噩夢光景

阿泉來堂的恐怖小說《緇衣巫女》(ぬばたまの黒女),基本上就與前作《泣女大人》(ナキメサマ)一樣,有點像是三津田信三「刀城言耶」系列的鏡像版本,同樣讓一名作家角色擔任起偵探職責,負責破解由古老習俗所引發的恐怖事件。

但與「刀城言耶」系列不同的是,雖然「刀城言耶」系列時常在最後結局時帶來翻轉,指出靈異事件確實存在的可能性,但基本上依舊算是推理小說,只是將恐怖元素融入得十分適切,因而讓恐怖與推理讀者都能讀得十分愉快,甚至同時滿足這兩種類型的硬蕊讀者。

至於《泣女大人》和《緇衣巫女》則是正好相反,比較算是具有一點推理元素的恐怖小說,除了讓厲鬼角色直接出沒以外,甚至還不時強調它們作祟時的殘虐程度,讓人光是看著書中文字,便能想像出如同某些限制級恐怖片裡,那種鮮血與腦漿瘋狂噴射的激烈場面。

不過與「刀城言耶」系列的恐怖元素相較下,《泣女大人》和《緇衣巫女》的推理成份則相對佔比較低,雖然還是有不只一層的情節翻轉,但主要比較偏向帶給讀者意想不到的轉折與驚奇,而不是那種十分認真的本格路線。

這部份在《緇衣巫女》裡頭,可以說比《泣女大人》還要明顯,使得《緇衣巫女》雖然乍看之下,有個更接近本格推理的懸念安排,但在線索鋪陳與真相設計方面,則又比《泣女大人》更容易被讀者提前識破,就連負責「破案」的作家那那木悠志郎,提出的推理根據亦大多停留在口頭說說的情況,因而也更強調出推理元素在本系列中的次要地位。

至於就恐怖方面的呈現,這兩本小說也屬於那種最後會將真相揭露殆盡的類型,因而在讀完以後,並不會為讀者留下什麼未知的恐怖餘韻。

有趣的是,就算如此,《緇衣巫女》也還是延續了《泣女大人》那種叫人在讀完之後,依舊感到黏膩不快的氣息。重點在於,這個部分並非來自書中的靈異事件,而是源於阿泉來堂所刻意書寫的某種角色類型,最後使得《緇衣巫女》就與《泣女大人》一樣,可以被視為一種「性別恐怖小說」來讀,就這麼翻轉了通常的恐怖小說裡,令人感到畏懼與惡寒的源頭所在。

而這也讓《緇衣巫女》與《泣女大人》,就這麼在乍看古典的恐怖氛圍裡,融入屬於現代的觀點,並以一種彷彿隱含著憤怒與絕望的控訴姿態,指出了其實一直都存在於我們這個社會當中的確切恐怖。

好像沒那麼恐怖,但卻更值得我們畏懼及警戒。這,或許正是阿泉來堂所想表現出的,噩夢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