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告白》後,讓我不禁覺得中島哲也的改編功力實在堪稱出神入化。打從其處女作《下妻物語》開始,他便發揮把小說轉化為影像的優秀才能,成功將不算突出的原著給拍出了獨特神采,同時更兼顧原著走向,使故事不致於背離小說,那去蕪存菁的功力,讓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然而,他的表現到了這部《告白》中,更是叫人驚嘆不已。湊佳苗的原著小說本已十分精采,成功利用不同角色對特定對象的娓娓道來,賦予故事不同的切入角度,並利用其對話性的敘述特質,使故事一再翻轉,將冷調的陰暗人性巧妙融入其中,為讀者帶來了難以預測故事走向的閱讀感受。
而中島哲也則抓住了這樣的特質,令《告白》一片充滿極為大量的角色旁白,並在許多片段中採用如同MV般的拍攝方式,於搭配旁白及優秀配樂的情況下,讓整體如同視覺化的詩歌一般,展現出極為迷人的效果。
由於影像與文字敘述的不同之故,中島哲也亦成功利用視覺手法及演員演繹,使角色們的情感比小說更為顯著,縱使角色旁白依舊冷調,但身為觀眾的我們,卻能從中看見角色的壓抑,正如他先前作品《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般的手法,也讓劇情與表現方式有著相互衝突的效果,利用這樣帶著些許狂亂的衝突感,令得故事情感更為濃烈,讓觀眾在瘋狂駭人的情節中,依舊能感受到其中強烈的抒情特質,並於不同視角的切換中,更加難以確定自己究竟該與哪名角色站在相同一方,使每名角色比起原著都更為讓人同情,也更為讓人畏懼,因此感到一股難以言喻的惶恐不安。
除此之外,中島哲也亦利用了部分影像細節,來暗示角色們的處境所在。舉例來說,當片中角色即將面臨自身命運的轉折點時,他會拍攝設立於路口的圓形鏡,展現出角色在鏡中行走的模樣,並以此暗示那名角色這刻正位於交叉路口,讓觀眾僅能疏離地看著他就此選擇自身命運的走向而無從參與,亦藉此強調觀眾有時所見到的,只不過是透過角色們闡述的自身觀點反射而成,而這種觀點究竟能否盡信,則在其後故事裡另行安排狀況各自不同的發展,增添了不少視覺處理的趣味所在。
至於觀點可否盡信的部份,在《告白》一片中,也利用了小幅度的改編,使電影最後出現與原著不盡相同的面貌,讓這樣的開放性結局加強了角色所言的不確定性,更點出了中島哲也想藉由本片表達的事物所在。
在這些看似真實的告白中,縱然一切如此瘋狂、醜陋、駭人聽聞,但說穿了,這些畢竟只是某人對特定某人的闡述,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否真能讓自己的情感完全吐露出來,沒有任何一絲的隱瞞及欺騙?在我們甚至無法明白自己真實的感受、無法確認自己所知是否全為真實的情況下,又怎麼樣才能做出全然無虛的告白?
有些時候,一部精采的電影,未必非得要提出什麼實際的見解,以及展露那些悲天憫人、顯然更符合社會上所謂「成熟」的情懷不可;相反地,那些作品之所以精采,正是因為它們以過人的技巧來向觀眾提出疑問,迫使觀眾必須藉由自身的思考,來挖掘出人人不同的答案所在。
而中島哲也的《告白》,則正是這樣的一種電影,成功地透過教育、仇恨、親情、愛情等不同方向的質問,搭構出這個讓人既怵目驚心、卻又不免深思的複雜題組。
真是精闢的頗析!
我沒有看過原作小說,但是覺得這部電影拍得很精采,電影沒有誰是誰非,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慈悲與邪惡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報復與自我毀滅是一體的兩面。
這部電影以很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來發人深省,真正厲害的創作者從來無須告訴觀眾誰是誰非,透過作品就能讓觀眾思惟。
感謝讚美,
對我來說,我覺得這部電影超越了原著,
實在是很少能見到如此成功的改編之作~
告白是我再去年看中電影中非常喜歡的一部
從故事本身、叙事風格、演員表現、攝影、配樂…各方面都非常傑出,重點是這部電影兼具娛樂效果(雖然很殘酷)與教育意涵啊!
BTW 你文章寫得真好!!!
to RO:
感謝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