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真偽難辨的資訊──談麥克.克萊頓的《剛果驚魂》

  《剛果驚魂》是麥克.克萊頓於1980年時所推出的小說作品。

  當然,大多數人可能都看過那部由他原著改編而成的知名電影《侏羅紀公園》,卻不一定有讀過他的小說。而這本算是他早期作品的《剛果驚魂》,則很明顯地象徵了他早期的作品風格所在。

  從作者自序開始,克萊頓便先為讀者介紹有關非洲大陸時常被人誤解的情形,並對過去人類曾經嘗試派遣探險隊征服非洲雨林的過程,有著簡單的介紹。序言的最後,則是我們常見的謝詞部份,提及他十分感謝書中的主角們提供給他詳盡資料,使他得以將他們的探險經歷撰寫成這本《剛果驚魂》。

  而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

  身為一個喜歡在作品中大量融入相關知識的作家,早期的克萊頓,對於故事的說服力方面總是特別著重。然而,他所採取的方式卻與我們一般所見不同。通常來說,這樣的作者會較為切入角色內心,利用他們真實的反應營造出情感上的說服力;但克萊頓的作法並非如此,他總是會在作者序中,便開始與讀者大開玩笑,不停強調自己對於書中人物提供他實際資料的感激之意,然而說穿了,有一大部份被他寫在序言中強力感謝的人們,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由他自己創造出來的角色罷了。而這樣的手法,則與他把許多真實研究資料給寫進小說中的情況大相逕庭,進而讓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真偽交雜的特質,甚至還有不少讀者就真的被他給唬弄了過去,誤以為書裡的情節全都是真有其事。

  在這本《剛果驚魂》中,他這種作法顯得更為明確。基本上,在整本小說的前半段裡,他全部刻意以一種不像小說、反倒更像報導文學的方式來書寫,中途甚至還故意把重要角色在事件結束後的回顧感想給寫了進去,以加強其報導性質的可信程度。

  對我來說,如此的寫作手法,正是這本小說最為引人入勝之處。說實在的,這樣的作法對一本通俗小說而言其實頗為危險,畢竟,這會使得故事在敘述時顯得較為枯燥乏味;但很奇妙的是,若是你能在事前先知道克萊頓在搞什麼把戲,卻也會因此對這些欠缺緊張刺激的情節缺點視而不見,反倒更為好奇地看著克萊頓運用如此手法,來追求其所重視的虛構可信度。而那樣一種真偽融合的風格,也就這麼在成功塑造可信度的同時,悄然地強調出真實與虛構間的荒謬感,一切看似全然可信,卻又讓人在多疑的情況下,老覺得自己可能什麼也信不得。

  而這樣一種面對複雜資訊時的情形,則是閱讀麥克.克萊頓這本《剛果驚魂》的樂趣所在。仔細一想,這不就有如現在新聞節目與網路消息滿天飛時,我們偶爾會感受到的那股困惑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