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永恆般的短暫終末──談喬治.蘇曼的《18秒的遺言》

  喬治.蘇曼的《18秒的遺言》,是一本相當獨特的懸疑小說。

  書中的女主角雪麗,擁有僅需握著屍體的手,便能得知對方死前18秒所有思緒的奇特能力;縱使那些思緒混亂而毫無時間順序可言,卻也足以為兇殺案件提供夠多線索,因此她也時常協助警方辦案,所提供的線索,更對破案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通常來說,這樣的超自然設定,總會成為作者大作文章的敘事重心,懸疑主線主要會集中在主角如何分析那18秒的思緒畫面,又是如何抽絲剝繭,依此尋出真兇身分(例如電影《關鍵報告》,其手法便類似於此)。

  但有趣的是,曾經實際幹過二十年警察的作者喬治.蘇曼,卻顯然沒陷入被後人用爛的巢臼之中。雖說擁有這種相當容易大作文章的設定,但他卻運用的十分謹慎,於不過分渲染這種特殊能力的情況下,反倒把敘事重心放在各個重要角色上頭,詳盡描述出他們生活中所遭遇的諸多問題,並讓讀者看到這些角色如何逐漸地與書中主線的連環謀殺案牽扯上關係。

  同時,《18秒的遺言》也並未刻意將真兇身分作為主要核心,在故事推展方面,反而較偏向湯瑪士.哈里斯筆下的《紅龍》或《沉默的羔羊》,直接了當的於前段便先行揭露兇手身分及犯案動機,因此使讀者在閱讀時,更能將焦點集中在各個角色的心境上頭,看著他們的生活如何因一連串的命案起了各自不同的改變。

  於是,在這樣的寫作手法中,也更突顯出喬治.蘇曼處理筆下人物的細膩之處。那看似商業典型的故事架構裡,擁有著說服力十足的角色,並利用整體現實感十足的氛圍,使讀者得以對他們感同身受,因此而為他們的可能遭遇感到緊張不安。

  雖說在全書末段時,故事節奏有著過於急促的缺陷,但所幸的是,喬治.蘇曼仍以處理得極為漂亮的最後一章,再度把讀者拉了回來,並以巧妙手法更行彰顯出他以角色為重的書寫方式,亦使書中所有曾出現過的18秒死前思維,有了更為精巧的重量。而本書中的屍體,也因此並非僅是推動主角前去查案的道具般存在,而是與其他角色一樣,有著屬於自己那已然逝去,卻又的確存在的生命力。

  我想,這或許正是本書最為引人入勝之處。縱使只是短短的18秒,卻足以令我們看見人在死前所剎時明瞭的事物,而隨著我們個性的不同,死前所感受的事物,也同樣有所不同。

  於是,就那跨越生死邊界的18秒而言,也因此彷彿成為了某種我們得以完全看清自己、短暫卻又有如永恆般的終末存在了。

 

PS.由於喬治.蘇曼對角色的細膩刻劃之故,意外使得本書的第12章成為了十分獨特的存在。大體上,我們甚至可以把那個章節自全書中抽出,視為一則獨立的短篇文學來看。因此,我個人在此建議大家,在從頭看起本作前,或許可以單獨先讀第12章,之後再慢慢從頭看起。這樣一來,或許也更能感受到喬治.舒曼刻畫角色的細膩之處吧。

 

本文原刊戴於樂多新文創專欄,原文刊戴網址:

http://magz.roodo.com/article/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