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笛草》/宮部美幸
由於要寫一篇談宮部美幸(宮部みゆき)與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文章,所以繼先前讀的《龍眠》(龍は眠る)後,上週也全部都在讀宮部美幸的相關作品,藉此更確定一些細節。
第一本讀的《鳩笛草》,是收錄了三篇小說的中篇集,每一篇均以不同的超能力作為主題,不管是預知、意念燃火與讀心術,宮部選擇的切入角度都與金較為類似,並非走那種如今常見的超級英雄路線,而是選擇在一個更貼近現實世界的架構下,娓娓道來那些人的故事。
不過與金相比,宮部在《鳩笛草》裡的作法甚至還更為日常,聚焦的全是一些與角色生命經歷有關的事,描繪出那些超能力如何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而他們又怎樣找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平衡之道。
因此,就連金作品中常出現那種追捕超能力者的神祕組織,也並未出現在《鳩笛草》裡,使這本小說選用的超能力雖然全是金寫過的東西,但就故事來說,卻也完全展現出了宮部自己的風格,是一本讀來輕鬆,同時也足以打動人心的作品。
─────
《模仿犯》/宮部美幸
由於浦澤直樹曾在提及史蒂芬.金的小說對他的代表作《Monster 怪物》的影響有多麼巨大時,也一併提及了宮部代表作《模仿犯》(模倣犯)也是出自相同影響的作品,再加上Netflix的台劇版《模仿犯》即將於三月底上線,因此才讓我總算拿出了這部放在書櫃裡已好些個年頭的大部頭小說,就這麼努力在三天內讀完。
說真的,雖然我原本便覺得宮部的小說好看,但等實際看了《模仿犯》後,才真正了解為何這本書會被視為宮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確實是比起她大多數的作品又高出了明顯一級,就算擁有那麼多的角色,那麼多的情節分支,卻也始終環環相扣,絲毫不會讓讀者迷失在複雜的人物關係中,因此可說這個群像劇的敘事手法,便是《模仿犯》的精髓之一,是以也讓人對於目前Netflix台劇版釋出的預告不禁有點擔心,覺得到時可能得抱持是在看原創作品的心態,恐怕會更為適合一些。
此外,《模仿犯》分為三部的故事結構也很厲害。第一部算是比較典型的社會推理,透過與案件有關的角色,帶領讀者了解那起連續命案為相關人等帶來了如何劇烈的人生影響。
至於將焦點轉移到兇手那裡,一切從頭說起的第二部內容,則變得像是犯罪小說似的,釋放出一股揉合了狂燥與陰鬱的不快感受,同時卻又讓人難以將視線給轉開來,就這麼一頭栽入荒蕪無比的黑暗人心。
而到了最後的第三部時,由於我們已知道真兇是誰,因此則使故事變成具有倒敘推理特質的驚悚小說,因此使全書的各個階段均可為讀者帶來不同類型的樂趣以外,甚至也在風格上顯得極為整齊,確實是十分厲害的作品。
雖然硬要說的話,《模仿犯》還是有部分情節太過仰賴巧合,但像是這樣的小問題,則全在這部小說的魄力及精采程度下,顯得根本無關緊要,因此從任何方面來看,都可以說是一本令人佩服之至的傑出之作。
─────
《十字火焰》/宮部美幸
《十字火焰》(クロスファイア)算是《鳩笛草》裡頭的〈燔祭〉續作,讓我們看到宮部如何以史蒂芬.金的《燃燒的凝視》(Firestarter)作為靈感來源,然後寫出一部屬於她自己風格的故事,而且就算要把這本書想像成《燃燒的凝視》日本版精神續集,其實也不會給人什麼違和之處。
雖然前面說到,在《鳩笛草》中,宮部並未安排什麼追捕超能力者的秘密組織。但在《十字火焰》裡,類似於此的團體則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是,就整體設定來說,這類機構與金小說裡的狀況還是相距甚遠,就其中的差異而言,也能讓人看得出美國與日本文化的某些核心差異,其實還挺有意思的就是了。
附帶一提,除了《燃燒的凝視》外,在如今這個時間點讀《十字火焰》,也會發現這部小說就某些情節來說,其實亦與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2019年的電影《異裂》(Glass)有些許相似之處。只是就連這個部分,其實也和《燃燒的凝視》和《十字火焰》的差異一樣,不僅讓人可以看出美國與日本的文化差異,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或許就是與那兩部作品相較之下,《十字火焰》還是顯得更無奈及哀傷的幽微情感吧。
─────
《理由》/宮部美幸
《理由》是宮部拿下第120屆直木獎的作品。不過,雖然拿下了如此重要的獎項,但在提及宮部的代表作時,本書卻往往不太會被人率先提及。
之所以會這樣,我個人覺得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直木獎並不會重複把獎項頒給同一名作家,所以在《理由》先拿下這個獎項後,隨著有點像是《理由》進化版的《模仿犯》推出,自然亦使《理由》在宮部作品中的排名,也只能落到了《模仿犯》之後。
關於這點,或許是因為我在同一週內讀了《模仿犯》與《理由》之故,因此就我自己的感覺而言,會覺得《理由》有點像是《模仿犯》的事前習作,故事同樣在精準反映社會問題的同時,也以群像劇的手法加以呈現,為眾多角色詳細設計了他們的背景及人生問題,並藉此使全書觸及的議題更顯多元。
其中最有趣的地方,在於《理由》並非以通常的小說形式撰寫,而是參考了史蒂芬.金在《魔女嘉莉》(Carrie)中,將虛構的報導文學與小說內容合而為一的方式,並在執行上更為徹底,直接採用了如同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早期作品的手法,將整本小說以偽報導文學的方式呈現,因此除了讓這部作品倍顯真實以外,於如今這個時代再讀《理由》,則會在敘事語調上,變得給人一種彷彿是在看真實刑案的紀錄片影集,又或者同類型的Youtube頻道那樣,展現出一種與劇情片或小說截然不同,卻又具有另一番娛樂效果的獨特樂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