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讀什麼】2022/04/04–2022/04/10:《尼羅河謀殺案》、《燃燒的凝視》、《真相的十公尺前》


《尼羅河謀殺案》/阿嘉莎.克莉絲蒂

跟上週讀《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不同,這次在讀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的《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時,我還沒看過任何一版的相關影劇作品,因此在讀整本小說的過程中,也確實還挺享受那種猜兇手的樂趣。

比起《東方快車謀殺案》那個極為明顯的推理遊戲結構,《尼羅河謀殺案》明顯是一部更具小說味的作品,書中大多數角色的關係或內心問題,也都環繞在「愛」這件事上頭,因此姑且不論推理謎團的有趣程度,光就故事與角色塑造來說,我個人覺得《尼羅河謀殺案》都是一部比《東方快車謀殺案》還要成熟許多的作品。

有趣的是,雖然在《尼羅河謀殺案》裡,克莉絲蒂還是盡可能地迴避各種會讓讀者感到傷感的安排,但越是輕描淡寫,就反而越讓兇手動機與結局具有一種讓人揮之不去的感受,同時還與全書的主題確實緊緊相扣,使得謎團的真相雖然如今看來已不會太令人感到意外,但就整體來說,卻也還是一本足以緊緊抓住讀者注意力的小說。

讀完小說後的隔天,我便在Disney +上直接看了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自導自演的新版電影。比起上一部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我個人覺得《尼羅河謀殺案》是部明顯較好的推理片,至少這一回的白羅不像前作那樣,與其說是偵探,其實更像是個靈媒,讓你完全看不出他究竟從哪些地方得到了足以勘破全局的線索。但在此同時,總是熱愛為自己加戲,然後一直想強調這些案件全是人性悲劇的布萊納,在處理結局時,也並未真正帶來原著那種出奇不意的有力效果,甚至就連迫於電影長度,只好刪減角色數量,將某些角色融合成同一個人的手法,也讓本片因此拋失了一些原本中的有趣設計,所以還是老話那句──要了解《尼羅河謀殺案》真正的魅力,你終究還是得讀原著才行。

───────

《燃燒的凝視》/史蒂芬.金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燃燒的凝視》(Firestarter)全新中譯版預計將於五月初上市,就目前的消息來看,新版英文同名電影《燃火的女孩》,也會在稍晚一點點的時間於美國上映,至於台灣的上映日期,則有待電影公司正式公佈。

關於這本小說,大多數要聊的事都已寫在前陣子交稿的導讀裡,因此在這裡則先不多聊,等比較接近小說快上市的時候,再來與大家直接分享導讀內容。

───────

《真相的十公尺前》/米澤穗信

在翻開米澤穗信的《真相的十公尺前》(真実の10メートル手前)前,我並沒有去看封底的相關文案,因此在讀完第一篇短篇時,還想說這只是故事序章的第一起命案,直到讀起第二篇後,才由於故事的突然轉變,讓我總算看了後面的介紹文案,因此才知道原來《真相的十公尺前》是本連作短篇集。

有趣的是,讀到後記時,我也發現原來第一篇的〈真相的十公尺前〉這則短篇,最初還真的是打算作為長篇《王與馬戲團》(王とサーカス)的序章使用,因此硬要說的話,我的誤解好像也變成了另一種原本可以看待那則故事的方式,是以那種故事還沒說完就結束了的感覺,似乎也就變得因此有其道理了。

綜觀全書來說,我覺得《真相的十公尺前》就是那種什麼都很剛好的推理短篇集,不管是主題或謎團,全都以一種程度恰好,完全符合故事長度的情況存在(嗯,至少對我來說,第一篇當然除外),因此可以讓人相當順暢地讀下去,情節也都與主角太刀洗萬智的記者身分有關,就這麼反映出各式各樣的日本社會狀況。

最別出心裁的部份,在於本書內的短篇均採用不同角色的第一人稱敘事,因此也讓其實不太容易展露出內心想法的太刀洗萬智,就這麼在不同人物的眼中折射出略帶不同的面相,最終則使對於讀者而言,其實有點欠缺親近感的太刀洗萬智,就這麼憑藉著鮮明個性與始終難以抹去的距離感,成為了一個讓讀者總是會忍不住感到好奇的角色。

此外,如果你是米澤穗信的長期書迷,甚至還會在《真相的十公尺前》裡,看到一些與《再見,妖精》有關的連結。其實我對《再見,妖精》的內容已經印象不深了,但是在《真相的十公尺》裡看到相關情節時,還是立即想起了《再見,妖精》的一些元素,所以光就這點來看,或許也代表了米澤穗信的出色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