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讀什麼】2022/06/27 – 2022/07/03:《眼中的獵物》、《蟹膏》、《有些人就是該死》

《眼中的獵物》/瑪格麗特.米勒

現在讀發表於1955年,由瑪格麗特.米勒(Margaret Millar)所寫的《眼中的獵物》(Beast in View),第一個問題是詹宏志在本書導讀裡,幾乎已經算是直接爆雷了本書的關鍵情節,至於第二個問題則是,就算你跳過導讀不看,應該也會由於時間與後續創作者帶來的影響,因此能從相當前期的階段便看出本書的真相為何。

不過雖說如此,瑪格麗特.米勒還是塑造了一個既陰鬱又狂燥的世界,故事裡的大多數女性或同性戀角色,幾乎全都活在各自不同的痛苦中。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眼中的獵物》的情節發展雖然幾乎全在讀者掌握之中,但也還是有其值得一讀之處,尤其是那個突如其來的收尾方式,基本上也讓人得以看出米勒對於這則故事的關注所在。

簡單地說,雖然結局來得如此突然,後面好像也有一些可以再交代的事情,但對米勒來說,在那個結尾之後的事情,已經全都不再重要,根本無需再交代後續了。

而這正是《眼中的獵物》最有趣的地方吧。

─────

《蟹膏》/倉狩聰

倉狩聰的《蟹膏》(かにみそ)是由兩則中篇集結而成的恐怖小說,透過奇妙的點子與獨特的氛圍,就這麼散發出相當程度的吸引力。

不管是〈蟹膏〉裡頭那隻會說人話,後來迷上吃人肉的螃蟹,以及在〈百合的火葬〉中會不斷繁殖,甚至吞噬他人內心的百合花,基本上都可以算是一種陰暗渴望的象徵,只是倉狩聰在描繪出這點的同時,卻也不忘提醒讀者在這些渴望裡頭,也可能隱藏著某些正面的情緒或想法,因此使故事就這麼被強調出其中的矛盾所在。

有趣的是,這種矛盾不僅存在於故事裡,甚至就連這兩篇小說的文字,也同樣帶給人一種矛盾感受,既覺得倉狩聰的敘事有些地方實在稍嫌混亂,卻也還是會被故事中散發出的古怪氣氛給吸引住,因此忍不住一頁頁地就這麼繼續讀下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或許也確實稱得上是一種才能的證明吧。

─────

《有些人就是該死》/彼得.史汪森

彼得.史汪森(Peter Swanson)的《有些人就是該死》The Kind Worth Killing)運用了如同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經典之作《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的開頭,接著在看似按照公式發展的情況下,於故事接近中段時來了個狠狠翻轉,就這麼從那一刻開始,真正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

誰想殺誰、誰付諸行動、誰為何殺誰、誰為何被殺,全都成為了這本小說的關鍵情節,再加上故事裡確實會令人想到海史密斯作品中的犯罪者,也讓《有些人就是該死》足以讓人度過一段開心的閱讀時光。

有趣的是,雖然史汪森自己也在《有些人就是該死》中,提及了包括海史密斯作品在內的眾多小說,但如果綜觀全書來看,則讓我不禁懷疑,史汪森真正最愛的,搞不好是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電影才對。

從電影版就是由希區考克執導的《火車怪客》開始,再到類似《驚魂記》(Psycho)的翻轉安排,以及後面像是《迷魂記》(Vertigo)般的角色元素,都在明顯會讓人想到這些電影的同時,卻也被史汪森適當地放在《有些人就是該死》的故事中,因此也確實證明了史汪森本身的整合實力,同時提供了一種如同尋寶般的閱讀樂趣。

不過還是要強調一下,雖然《有些人就是該死》確實好看,但那種娛樂性也比較接近《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或《列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這類十分暢銷的驚悚懸疑小說,如果真要與《火車怪客》這種等級的作品比起來,其實還是相距甚遠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