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讀《長路》之前,我對這本書抱持著不小的期望,但縱使如此,在讀完後,還是驚訝地發現這是本完全超乎我預期之作。
說真的,我不太知道該如何形容我對這本書的讚賞,所以接下來,我只能盡力為之,希望不會寫得亂七八糟。
剛翻開《長路》時,其實我有些驚訝。在翻譯方面,譯者毛雅芬小姐運用如同詩一般的文字來表達這部作品;說真的,我不知原文的用詞遣字是否如此優雅,如果是的話,那麼我得對毛小姐致上真摯的敬意;但如果不是,也絲毫無損於我對這本作品的評價。
我很清楚,不管是怎樣的譯筆,在台灣永遠都會有一群因為自己習慣看原文書,就不分好壞大肆批評的人存在,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藉口,但也總是忽略了一本譯作的好壞,其實與譯者的中文程度更有關係,而非一般人以為的英文。而對於看慣譯作的人來說,也同樣會有各自不同的喜好,被某人罵得要死的譯筆,可能卻會被另一個人認為通順而流暢。
我猜,《長路》應該多少也會遇上這個問題,只是對我來說,這樣的譯筆,卻也象徵了毛小姐的認真與勇氣,而且說實在的,在看完全書後,我實在難以想像,要是譯者不這樣使用中文,那麼《長路》中文版,究竟是否還能達到如此動人的程度。
一開始閱讀時,其實我有些不太習慣,但卻覺得有趣得很。在讀了一陣子後,我發現要讓自己更能融入這樣文字的方式,就是逐字逐字在心裡跟著默念。那時,我還以為這是閱讀本書最好的方法;然而,隨著一頁頁的閱讀下去,我竟然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停止的翻過一頁又一頁,隨著文字而墜入故事之中,已經不需默念,便已完全著迷。
基本上,雖說這本作品的中文譯文相當精采,但作者柯曼.麥卡錫的形容方式,其實十分簡潔,在譯筆的搭配下,更使得讀者有種直覺式的聯想,進而更加容易沉入這個迷人的故事中。
《長路》的故事設定其實並不罕見。在世界末日後,一對殘存的父子懷抱著渺茫的希望,一路前進,在前進的路途中,甚至無法確切知道自己所要追尋的是什麼,說穿了,那個追尋的目標其實無形無體,只是一個名曰「希望」的存在罷了。
相關的類似題材,光是史蒂芬.金就曾經在《末日逼近》與《手機》中分別用了兩次之多。然而,老梗不見得就無法打動人心。柯曼.麥卡錫在這樣的設定裡,將全書的所有重心都集中在那對父子的相處之上,同時利用像是夢境又像是回憶的敘事方式,交待了這對父子過去的經歷。而在作者洗鍊的文字中,使得這些段落與故事本身合為一片灰濛,那股呼之欲出的氣息,從字裡行間透出,將讀者包圍在那個陰沉的世界裡,也因此對書中的父子兩人更加認同,進而在他們遭逢困境時感到愁苦,在他們尋得如同天堂般的場所時(雖然只是暫時的),感到振奮與欣慰。
一則打動人心的故事,未必非得要運用煽情的文字不可,有時,反而像是《長路》這樣精煉而收斂的作法,方能越過理性的思考,直接勾動更為深處的心靈,讓人真正感受到故事本身所蘊含的力道,而非被那些華麗的詞藻給分散了注意力(是的,我覺得詞藻華麗與優美,根本完全就是兩回事)。
說真的,我不打算將這本書的劇情說得更為清楚,也沒準備要告訴你,我從這本書裡到底得到了怎樣的感觸。
因為,不管我再怎麼形容,都無法讓你完全理解親自翻閱這本書所能得到的感受。我可以告訴你,當我看到什麼段落時,心中有怎樣的感覺;然而,若是我真寫下這些文字,卻只會讓我覺得自己煽情做作,而且不自量力,更畏懼會帶給別人這本作品大灑狗血的錯誤印象。
所以,你得讀,若是想真正了解《長路》這本書的優異之處,絕對不是看看別人有多感動就能夠解決的事。
於是你只能讀,慶幸的是,你也只需要去讀,然後感覺。
看封面就要買了阿然後再來看no country for man你說好不好你說好不好什麼??發瞇波!!!發瞇波?!?!發瞇波?!?!發發發發瞇波!!食衣住行娛樂!!發發發發瞇波!!吃喝玩樂享受!!發瞇發瞇發瞇波!!ㄝ我好像離題勒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如果我當作家的話一定可以賺超多稿費的阿!!編輯刪我字的時候我會怒斥他你他媽的敢刪掉任何一個哈字試試看阿試試看阿試試看阿試試看阿試試看阿試試看阿試試看阿氣勢比帝國大廈上的金剛還強阿我真酷
你果然是發瞇波的忠實擁護者,
另外金剛最後死掉了ㄟ,
超可憐,美國一點都不環保~~
我……
有點想問一個問題
是我跟社會脫節太久了嗎?
我發現我看不懂這篇的留言耶!
"發瞇波"
是甚麼呢?
是人?是物?
跟這篇主題有甚麼關聯呢?
呃~
法米波跟這篇文章一點關係都沒有,
總之就是某間便利商店的廣告詞啦,
讓你苦惱了,真是不好意思~
哈哈哈~
沒關係
哈哈哈
我覺得我真的快跟世界脫節了
埋首在書海當中~